当一件事做了一半,你感觉鸡肋时,会继续做下去吗?我会,比如续不常用的会员,看完后文不给力的小说。因为这种惯性的影响,很多教育方法在进行时,对学生没有效果(或者说我没有反思有没有效果),我还是会继续做。仿佛能满足自己的强迫症,在良心上好受一些。
最典型的就是曾经在我的白月光班级实行单元考。每一单元测两次,我够勤劳吧,但您猜怎么着?平均分纹丝不动,不会因为测多少次单元考得到提升。但是我也没有想别的方法,一条路走到黑,稳住就行。现在想想,这是战略上的偷懒,再怎么坚持,结局早已注定。
人要相信有时候勤不能补拙,学会分析现状。校长问我,每天一张照片没有激励到学生吗?我无言以对。
首先,我不明白我在激励学生什么?我只是在写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被“看见”,但是这些闪光点是学生本身已有的,我写出来没太大意义,只是总结。缺乏有目标的引导,学生、家长看过也就忘了,老师到底想要指导孩子什么呢?不清楚。因为老师也是糊里糊涂的。
其次,我的引导缺乏持续性,经常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一会儿写这位同学爱阅读,一会儿写那位同学爱劳动,没有让他们形成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作用。好的引导应该是一带一,一带多,把阅读、劳动、运动中榜样的品质和表现树立起来形成标杆,让大家向他们学习,不断进步。而我,特意避开重复话题,为了新颖而丢掉了实际效果。
第三,引导方式太单一,只是写,居然没有现场“说”,没有“分享”,没有用好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作为老师,居然没有“在场感”,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Ai之所以难以取代老师,正是因为缺少学生与老师之间这种情感链接,缺少用心感受学生的变化的功能,这一关,我也必须要过。
回到拍照片的出发点,我是真以为这只是总结学生的表现,现在看来,我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求变”。定义为“写评语”,就会假大空;定义为“正向反馈”,事情就会朝着积极的一面出发。
理不辩不明,开会时觉得自己听懂了,一问我问题我就不懂了,更可怕的是不问我问题时我以为我懂了。学生如此,我也如此,还有很多要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