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决定从复习浦老师的听课笔记来复习冯老师的授课。今天先复习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授课内容:
1、先听作者在讲什么,再反思自己。不要常读常新,要常读常真。抛开自己,进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体系,不断地弄明白苏霍姆林斯基在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讲?他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那么,抛弃我自己原来的认识体系,价值体系,操作体系,改变原来墨守的成规,站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肩膀上,指挥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体系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
2、教育学循环
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有良好的感觉,从小的成功走向大的成功,要聚焦于学习,聚焦于真实的问题,不依赖于外界的评价,挑战困难的难度和长度,做一个专业型的老师……
3、第一部分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讨论了“两套大纲分别指什么”、“什么是第二套大纲”、“两套大纲的关系”、“如何使用第二套大纲”以及“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的区别”等。
4、第一套大纲对应的就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第二套大纲就是包括海平面下方的整座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正因为有水面下底座的支撑作用,才呈现出它那壮美的面貌!同理,第一套大纲是规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牢固记忆到大脑中的具体知识,需要有第二套大纲作为智力背景,支持学生的学习记忆。
如浦老师所讲: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力争上游,才能永葆青春。后来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踏着大师的肩膀前进;学员们,只有融合在新网师的集体里,才能让自己充满力量。
人类思想的光芒指引着大家前进,讲师们奉献的精神引领着大家前进,老师们科学的方法帮助着大家前进,学员们优秀的行为鼓励着大家前进。
新网师是学习的地方,是思考的地方,是讨论的地方,是碰撞的地方,是前进的地方,是获得新生的地方。能获得多大的收获,就看您有多大的付出。
之二、
今日继续阅读《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之23——仅仅懂得读书是不够的。郝老师从网师作业谈起,每一个网师学员都是经历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求索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煎熬,只有经历这种“阵痛”,才有化蛹成蝶的蜕变和凤凰涅槃的重生。回想着我本学期的15次作业,每一次作业写完后,我都是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但是只有经过这种烧脑、焦心和竭尽全力的经历,才能收获知识的芳香和甘甜。
这封信里主要谈教师的阅读,首先是读的目的是什么:老师的专业阅读,不在于构造一个知识丰富的大脑,而在于构造一个得宜的头脑。埃德加.莫兰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是善于组织知识,从而避免知识的无效堆积的头脑”,蒙田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之所以产生毒素多,但成效不大的状况,是因为我们只有往大脑里堆积了大量散乱的信息知识,而没有将其整体化的讲话,没有改变大脑的原有认知结构,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智慧教师的专业阅读,会在大脑中构建若干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软件程序,而不是盲目不加选择的海量阅读。
其次:教师的专业阅读,读什么?首先要针对当下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来读,否则学到的可能是屠龙之技,导致逐渐丧失学习的动力。阅读要围绕核心问题来选择书籍,进行结构化主体化阅读,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无关系,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是最无用且无趣的”。它针对教育问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二是如果要交,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少儿透彻这个观点,对教师的专业阅读也非常有重要的启发,阅读不能同时针对太多的问题,阅读主题太多,学习就会成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会被动接受一点毫不连贯的知识和概念,进行专题性阅读,要学就学透彻,以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并处理实际问题的效果。
第三、教师怎么去阅读?一本书如果有40%难懂的书,也许是最好的书,超过60%恐怕就读不下去了,而障碍很少的阅读只能算是消耗时间的消遣,我们提倡啃读,不是悅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即使提供了合适的书籍,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甚至连地皮也使不了,我们强调读根本书籍,还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改变,从大众化感情阅读转变为研究型的知性阅读,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反思拒绝,而知性阅读是带有钻研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记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师何时去阅读?阅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人,我们要找到时间。把阅读当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回归本身,体味人生幸福,有了生命的成长,有了阅读方式的改变。才能在专业发展上有根本性的改变。
六、真理在哪里?真理都是朴素的,但领悟真理确实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这关系到知识结构的充实和变化,读不懂往往是因为大脑中旧的系统不能兼容识别新的文件,是大脑中原有图式不能同化当前内容,这就要求大脑升级或更新系统,凭借原有认知结构,来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难度,相当于揪着自己的头发是自己脱离地面,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真理是朴素的就拒绝了有阅读难度的书籍。
和郝老师一样,我很多次为读不懂某些书籍而苦恼,怀疑书本,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人生,但是,看到很多老师在整本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勾画的痕迹,目睹了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程度,我才明白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自己缺乏的不仅是聪慧的天资,更是勇猛精进的啃读品质。所以不要去做聪明人,而是要一心一意,孤注一掷,一条心,一根筋去啃读,去吸收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