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起床读书。第366篇《打呼噜》。我是一个打呼噜的人,这个当然是来自身边人的反馈。小时候经常听到父亲的呼声此起彼伏,没曾想到了一定年纪自己也解锁了这个技能。
这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但是它会让你觉得比较尴尬。特别是与不熟悉的人出差,又不得不共处一室的时候,就会面对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方也打呼噜,两个人此消彼长,互相伤害;另一种是对方不打呼噜,自己出于愧疚也会想办法来缓解尴尬,但往往徒劳无功。
现在很多的夫妻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床而睡,而父亲和母亲一辈子都在一张床上,大概老一辈的人都是这样“念旧”。这有点像现在购买手机,年轻人追求的是性能、功能、“牌面”,老一辈在乎的其实就两个字:“够用”。
这个社会到底还是进步了吧,所以人们开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可以把所有让自己不爽的都拉进“黑名单”,活得骄傲而“精致”。父母他们并没有,他们适应着呼声震天,适应着絮絮叨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完成与岁月的和解。这可能与时代有关,他们经历过命运如扁舟一样起伏不定,所以也能够接受世事像天气一般难以捉摸。
在陪孩子睡觉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他,呼噜声有没有将他吵醒。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这让我内心稍安。我估计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他只有这一个爸爸,所以在他心里,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是爸爸本来的样子。
但对我而言却多了一种幸福,因为没有被“嫌弃”。当一个人能够在最疲倦、最没有防备的时候,依然不会因为呼噜声的打扰而怒不可遏,甚至还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习惯,这种在意,早就超过了所谓的“甜言蜜语。”
情感一直都有语言,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千头万绪,而是我们听不懂其中的“弦外之音。”
与君共勉之。
欢迎点赞转发,一起抱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