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从小就聪明睿智,爱好黄老哲学和佛学,经常接见和尚僧侣谈玄伦理,对世俗的荣华富贵非常淡泊,时常有离家修行的想法,打算把帝位禅让给叔父拓跋子推。
太尉源贺率军驻防漠南,拓跋弘传召他回京。源贺抵达时,正在举行公卿会议商讨此事,没有一个人敢先发言。
任城王拓跋云是拓跋子推的弟弟,他说:“陛下正逢太平盛世,君临四海,怎么可以对上违背祖宗,对下抛弃人民。而且父子相传,由来已久。陛下一定要放弃尘世上的俗务,那么也应由皇太子继承大统。天下是祖先的天下,陛下如果把朝廷授予旁支,恐怕不是祖先的本意,将要引起奸人的乱心,这是祸患的源头,不可不格外谨慎。”
源贺说:“陛下现在打算禅位给皇叔,我深恐扰乱皇家祖庙祭祀的顺序,后世将讥讽我们逆祀,请三思任城王之言。”
拓跋丕等人也说:“皇太子虽然圣德早彰,但年龄实在太小,而陛下正当壮年,刚开始亲自主持朝政,为何只顾独善其身,不把天下放在心上?如果那样的话,皇家祖庙怎么办?亿万人民怎么办?”
尚书陆馛说:“陛下若舍弃太子,传位亲王,臣宁可在金銮殿上自刎,也不敢奉诏。”
拓跋弘勃然大怒,脸色霎时改变,他转过头问选部尚书赵黑,赵黑说:“臣只知以死效忠皇太子,其他的不知道。”拓跋弘沉默不语。
这一年,太子拓跋宏仅仅四岁,献文帝因为他太小,所以才准备传位给拓跋子推。中书令高允说:“臣不敢多言,只愿陛下不忘祖先托付之重,而追念周公辅佐幼主成王的故事!”
拓跋弘说:“那么,让皇太子登基,由各位辅佐,有何不可!”又说:“陆馛是忠直之臣,一定能保护我的儿子。”于是任命陆馛为太保,与源贺一同持节,把皇帝的玉玺呈献给太子拓跋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宣布大赦。
孝文帝从小就感情丰富,他接受父亲的禅让,悲痛哭泣得不能自胜。献文帝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接替父亲的位置,内心非常痛切。”
文武官员上奏说:“从前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尊称他的父亲为太上皇,表明并非自己统治天下。而今,皇上年纪幼小,朝廷大政还需陛下掌管,谨上尊号太上皇帝。”献文帝同意了。
十七岁的太上皇拓跋弘从此迁到崇光宫居住,朝廷大事仍然向他请示。崇光宫在北苑之中,宫中设备简陋,宫阶都是由土筑成的,又在苑中兴建佛教寺庙,让和尚僧侣居住。
北魏沃野、统万二镇所辖的敕勒部落叛乱,太尉源贺率军讨伐,收复了两千多个帐篷的居民,继续追击残余势力。他追到袍罕、金城时,大破敕勒军,杀死八千余人,俘虏男女一万多人,牲畜三万余头。孝文帝下令,命源贺统领三路的几支军队,驻扎在沙漠之南。
在此之前,北魏每年到了秋冬之季,都要分东、中、西三路同时发兵,防备柔然汗国的入侵,直到次年春季中期才撤退。源贺认为:“士卒疲惫不堪,无法长期保持斗志。请求朝廷招募各州、镇壮士三万人,沿边兴筑三座城,让他们据守,冬季练兵,春季种地。”朝廷不准。
二月,柔然汗国南下侵略北魏,太上皇拓跋弘派将领迎战,柔然军便撤退了。东部敕勒部落叛变,投奔柔然汗国,拓跋弘大怒,亲自率军追击,一直追到石碛,没有追上,便回师了。
七月,柔然汗国部落酋长无卢真率领骑兵三万人,攻击北魏的敦煌,被守将尉多侯击退。无卢真又去侵犯晋昌,被守将薛奴击退。
十月,柔然汗国侵略北魏,大军逼近五原。拓跋弘亲自率军讨伐,准备北渡大沙漠,柔然军向北逃走数千里,拓跋弘这才班师回朝。
拓跋弘准备大举进攻刘宋,下令全国人民,十个青年中,征召一人入伍,每户征收五十石粮食,作为军粮储备。他南下巡视,抵达怀州,枋头镇将薛虎子先前因冒犯了冯太后,被贬为看门禁卫。现在,山东大饥荒,盗贼竞相涌现。孙诲等五百人联名上疏,称薛虎子在任时,境内一片清平,请求重新起用薛虎子,拓跋弘当即决定再次任命薛虎子为枋头镇将,当天就上任,几个州的盗贼很快归降平息。
拓跋弘的大军回去后,十二月,柔然汗国再次南下入侵北魏,柔玄镇所属的两个敕勒部落也起兵响应。而北魏军队一到,柔然就逃之夭夭,如此反复骚扰。
第二年七月,柔然汗国攻击北魏的敦煌,再次被尉多侯击败。尚书上奏说:“敦煌地方偏僻遥远,夹在西方、北方两大强寇之间,恐怕不能自保,不如放弃城池,把百姓全部迁到凉州。”
文武官员集会商议,都认为很对,只有韩秀反对,他认为:“敦煌设置城池已经很久了,虽然逼近强大的贼寇,但百姓对沙场战斗,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有几个小贼,也翻不起大浪。按照平常的驻防,足以保全自己。而且,敦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可隔断西方、北方二敌的接触,使得他们不能往来。如果把当地的百姓强行迁到凉州,不但蒙受丧失国土的罪名,而且,姑臧距离敦煌有千里之遥,布防、巡逻都非常困难,两个强敌一定有联盟、侵略的野心。如果骚乱了凉州,那么关中百姓就无法安心生活。同时,官员或百姓如果有人因安土重迁而招引外寇前来,里应外合,势必成为国家深远的祸患,不可不考虑。”于是,放弃敦煌的计划才停止。
冯太后因为情夫李奕之死,一直深深怨恨太上皇拓跋弘,她更担心的是拓跋弘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抢先发动政变,秘密地毒死了他,这一年,拓跋弘二十三岁。
随后,任命拓跋长乐为太尉,拓跋目辰为司徒,李䜣为司空,尊皇太后冯氏为太皇太后。冯太后再次摄政,任命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冯熙认为自己是皇家外戚,坚决辞让朝内官职,于是免去都督、刺史职务,保留侍中、太师职务。
冯太后生性聪慧、心思细密,读过书,会算术,通晓政事,衣着简单朴素,但生性猜忌残忍,工于权术。孝文帝拓跋宏对这位祖母皇太后至为孝顺,只要能够尽量使她高兴快乐,事情无论大小,都由她决定。
冯太后往往独断专行,所作决定不再告诉孝文帝。她所宠信的官宦王琚、张祐、杞嶷等人都依仗冯太后的权势,在朝廷中掌权。张祐官至尚书左仆射,封新平王;王琚官至征南将军,封高平王;杞嶷等人也都官至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封公爵、侯爵,赏赐钱财数万之多,还发给他们铁券,承诺对他们绝不处死。
还有王睿、李冲等人,虽然他们的才华也受到赏识,但更是由于得到冯太后的私自宠爱的缘故,冯太后对他们的赏赐,都多到无法计算。表面上,冯太后对拓跋丕、游明根等人也特别礼敬优厚,每次褒奖王睿等人,就同时把拓跋丕等人列入,表明并不出于私心。
冯太后因为自己的行为,害怕别人对自己讥讽议论,官员言谈中只要一句话被怀疑为对她的讽刺,就立即诛杀。她所宠爱的侍从,即使有小小的过错,也一定鞭打,可是她第二天仍然善待他们,所以左右虽然受到体罚,始终没有离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