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当的宣传往往会造成完全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经过心理学家研究的事情,希望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而不要被这样的宣传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而不自知,因为那个暗示是在潜意识层面发挥作用的。
今天被这幅“国际不打小孩日”刷屏,但给我带出的确是一个非常恐怖感觉,很多公益广告或事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不知道有没有深刻的思考过。
至少对于这个广告,会让我很困惑,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是暗示世界上打孩子已经非常严重导致需要一个节日进行提醒,还是除了这天不打孩子,其他日子都可以打?
当我们这样呼喊的时候,其实会产生这样的暗示效果,比如我这种不打孩子的人,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才是异类?而这样的宣传,往往导致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也就是那些本来打孩子的人会认为:“你看,理所当然,全世界都在打孩子,我打几下没什么,大不了以后少打一点。”而那些不打孩子的人也会感觉:“哦,原来打孩子是那么普遍的现象,那我有时候实在受不了,打打看来也是无伤大雅的。”
心理学家已经做过很多类似研究,比如下面这个:
在一份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制作了一个标语,谴责游客偷取国家公园中的木材。他们在旅客经过的沿途放了一些这样的标语,以及一些做过标记的木材碎片,供游客“偷取”,然后他们观察了这个标语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他们发现,在没有标语的情况下,那些猎奇的旅客在10个小时内偷走了大约3%的木材碎片。在有这个警示标语的情况下,偷取木材的行为几乎翻了三倍,达到了8%。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感到疑惑,是不是这些偷盗者在看到了标语后反而对自己说“每个人都这样做,不是吗?那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这似乎是他们的潜意识所接收到的信息。
研究者们指出,这些信息同时也突出了“这种不受欢迎的社会规范是常见的”这样的事实,正是如此,这些信息收到了与本意背道而驰的效果。所以,当一个大学行政人员希望通过告诫学生们“记住!你必须要戒除校园中常见的酗酒现象”来达到警示作用的时候,却变成了召唤他们的借口:“记住!酗酒行为在校园里是非常普遍的!加入吧!”
看到这个案例,你会不会有些后怕,我们的公益人员很多时候确实是想做好事,但往往由于方法不当,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在我看来,我们不该去宣扬不做什么,而该去告诉大家该做什么,否则你的专注力反而去到负面的方向,从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