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是指女性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清稀如水,经净后症状逐渐缓解的病症,其发病与经期气血下注、脏腑功能失调(尤其脾、肾)密切相关。以下是经行泄泻的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
1.脾气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泄泻,大便稀溏(粪质不成形,呈糊状),每日 2~3 次,或伴少量未消化食物;月经量多、色淡、质稀(因脾气虚不能统血),或经期延长(气虚不能固摄经血);伴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稍活动即觉疲惫)、食少腹胀(饭后腹胀明显,按压时无疼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常用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参鹿膏:适用于脾气虚证以泄泻稀溏、食少腹胀、乏力为主者。
2.脾肾阳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泄泻,大便清稀如水,或完谷不化,多在晨起腹泻(“五更泄泻”的轻症表现);月经推迟、量少、色淡、质稀,或经行腹痛;伴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㿠白、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常用中成药:
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全鹿大补丸:适用于脾肾阳虚证以晨起泄泻、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为主者。
3.肝郁脾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泄泻,大便稀溏或不爽,泄泻多与情绪波动相关;月经提前或推迟、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经行乳房胀痛、胸胁胀痛;伴随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小腹胀满、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止泻。
常用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痛泻要方颗粒:适用于肝郁脾虚证以情绪抑郁、乳房胀痛、泄泻与情绪相关为主者。
4.湿热下注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泄泻,大便黄稠臭秽,或伴肛门灼热感,每日3~5次;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或经行腹痛,或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伴随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调经。
常用中成药:
葛根芩连丸,香连丸:适用于湿热下注证以泄泻黄稠、肛门灼热、口苦为主者。
5.寒湿困脾证
症状:经期或经前出现泄泻,大便清稀或带泡沫,或伴肠鸣;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或经行腹痛,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伴随畏寒怕冷、脘腹痞闷、恶心欲呕、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散寒,燥湿止泻。
常用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理中丸: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伴轻微外感、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者。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推荐炒白术、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茯苓、大枣、小米。
b.脾肾阳虚证: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推荐羊肉、韭菜、核桃、栗子、干姜、肉桂、糯米。
c.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止泻。推荐陈皮、佛手、玫瑰花、白术、白芍、麦芽。
d.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厚肠止泻。推荐马齿苋、绿豆、赤小豆、薏米(生用)、冬瓜、苦瓜。
e.寒湿困脾证:散寒除湿,和中化浊。推荐生姜、紫苏叶、砂仁、白豆蔻、陈皮。
2.中医理疗
a.针灸:根据辨证选取相应穴位。脾气虚证可选足三里、脾俞、气海等穴位;脾肾阳虚证可选命门、肾俞、关元等穴位;肝郁脾虚证可选太冲、肝俞、期门等穴位;湿热下注证可选阴陵泉、阳陵泉、中脘等穴位;寒湿困脾证可选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
b.艾灸:适用脾气虚、脾肾阳虚、寒湿困脾。穴位选神阙、天枢、足三里、关元、命门、中脘等。
c.推拿按摩:可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泄泻症状。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
d.拔罐:适用于寒湿困脾、湿热下注等实证。在背部膀胱经的 脾俞、胃俞、大肠俞 等穴拔罐,可祛除病邪。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缓解焦虑、抑郁。
b.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c.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脾胃功能。
d.保暖防寒: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尤其是寒湿困脾证的患者,更要注意避免寒湿侵袭。
e.避免过度劳累:经期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损伤正气,导致脾胃虚弱,加重泄泻症状。
以上是经行泄泻的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患者在调理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