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样学习《猫》的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于是,我选择了“说读”这个课型。

 说读,就是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选择了三个话题:说猫,说人,说文。每一个话题,分说两个方面的内容:说猫,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

 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我觉得,这堂课我的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大胆尝试了课堂教学中的“无提问设计”。

 从“提问”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的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最后一种情况,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问”,不使用提问来建构课堂,也不使用提问来组织教学。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有如下的几点收获——

 1.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2.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堂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3.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反思《猫》这堂课的教学,对于“无提问设计”的尝试,我也有如下的几点疑惑——

 1.没有“提问”但是应该有“问题”,那么,这个“问题”,除了以话题的形式呈现,有没有其他的呈现方式呢?

 2.在围绕话题进行说读活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说得不够深入,此刻,老师的“追问”,算不算“提问”?如果算,那么,这个课型算不算“无提问设计”?

 3.在学生的说读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过艺术的“介入”来调控活动方向,来增强活动的厚度。那么,教师的这种“介入”应该控制在怎样的一个“度”上,才不至于喧宾夺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习《学思达》心得 (一)突破空间 (二)突破时间 (三)反覆操练 (四)完整知识地图 (五)满足资源教育与...
    圆荣阅读 695评论 0 0
  • 晨练第225天:深蹲50个 读经第四十五天 论语 此两篇主要讲了孔子因材施教。比如:子路问,是不是听到了就去做?因...
    山缘有约阅读 1,683评论 0 0
  • 作者/何以今昔昨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社会等级的文章和报道,不免让我有些焦虑。从文章可见,社会阶层大体趋势已经日渐成型...
    何以今昔昨阅读 1,501评论 2 2
  • 昨夜又梦见奇怪的梦了,一晚上没睡好… 梦见自己和一帮奇装异服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好像都在等什么。其中一位戴面具的哥们...
    Geshi阅读 2,99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