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学校抽空跑了个步,下午4点左右。起初还好,操场空无一人。慢慢的,人多起来。于是,偌大的操场几小撮几小撮的人,闲谈,嬉笑,闹腾。剩我一个顶着大太阳,一圈一圈的重复。突然有些害怕自己的另类。
若我是人群中的一个,说不定来句:傻逼,这么大的太阳跑什么跑。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再也不会多说一句,多瞥一眼,多想一点。同时自己羡慕嫉妒却又没决心没毅力没勇气去跑步的心理也得到了平衡。
和好友Z聊天,他为四年前的一件事愧疚至今,哪怕现在谈起,眉宇间仍是沉痛。四年前,因为他的一个小失误,团队少了一个荣誉称号。其实这件事现在看来,真的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没想到过去了那么久,大家都早已将其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他却一直没放过自己。这么敏感,真是可惜。
在KTV唱歌。一姑娘基本上每唱完一个片段就会羞涩激动同时又带有一丝害怕地询问周围的人,唱得如何,五音是否齐全,嗓音是否甜美。得到一句“唱得好”后仍不满意,三番两次重复,直到肯定它是真的,直到失去呼吸,让周围的人,都在心底翻了白眼。其实总是只有在唱的人最为在意,听歌的,听过就好。
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个个紧张得不行,往台上一站,那是面红耳赤加结巴。长期以往,腮红店定是要关门大吉的。都太怕自己出丑,太希望给别人留个完美的第一印象了。结果呢,太紧张自己,连台上那人说了什么也没听进去,结束后,不认识的还是不认识。
2.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尤其是在中国人的社会里,眼神都是能杀人的。很多国人也很聪明,会花很多时间来思考为什么别人要用那种眼神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其实,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耽误很多事情。——《欢喜》
我也是在下定决心跑步后,一步步变成一只比较特立独行的猪的。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换好运动鞋,磨叽了十几二十分钟才敢在室友的再三催促下迈出门,朝操场低首俯进。那时段基本没什么人跑步,自己因而显得突兀。路上偶尔会遇到一两个人,便觉那眼睛会说话。哪怕走过路过后,仍如芒刺在背,几次三番动了逃的念头。好不容易熬到操场,开始跑步,却觉得不太爽利。还好熬过了第一次,到第二次跑时,便没那么在意了。
然后我慢慢地能独自一人去图书馆、独自一人吃饭、独自一人干很多事。最后独自一人。
从紧张不安到熟悉自然。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意别人的看法是我们的本能。因为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过的是群体生活,能否活下去取决于是否受到群体保护。作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归属需要,希望被接纳、认可,我们在意别人的看法、评价。
所以,我自然也会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害怕别人的眼光。可是敏感过了头也不是一件好事。反倒是那一点点的钝感,让你走上人生巅峰。
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S医生,每当他被一个喋喋不休的前辈指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手脚太慢!”、“快点儿,拿牢靠些!”、“你眼睛往哪儿看呢?”时,他的回答都很独特,必定为“是、是”,把“是”轻轻重复两次,而且永远一成不变。让作者渡边淳一觉得教授的呵斥对S医生毫无影响。S医生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他能一边开朗豁达地面对自己所受的责骂,一边在完成助手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近距离地掌握教授手术中的要点。后来成为了医疗部最为出色的外科医生。
3.
S医生现今七十五岁高龄,却无病无灾,十分健康,一副神采飘逸的样子。我想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那些高龄而健硕的人,基本上都不听别人讲话。偶尔听上几句,也是听听就过去了,这种情形可称为自我中心主义者,也可以说是孤芳自赏。往坏的方面讲,也可以称之为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过正是这种不太计较他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钝感力》
社会心理学有一种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我们同样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中讲了一个实验,演示了这种焦点效应:吉洛维奇等人让康纳尔大学的学生被试穿上Barry Manilow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他的T恤,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
太把自己当回事,便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为一件小事折腾自己,以为没了自己第二天的太阳便不会升起,地球便不会转动,徒增许多烦恼。
张立宪:十年下来,《读库》的文字量应该有几千万字,读了那么多人的命运、那么多人的故事之后,最大的感触,一言以蔽之,就是觉得“你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