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天的工作都是和00后打交道,我也总想着要多去了解她们在关注什么新闻,爱看什么电影电视剧,上次在欢乐的聚餐氛围中,孩子们向我这个“老阿姨”推荐了《狗十三》这部片子,百忙之中我用2倍速的模式看完了这部电影,但说实话,没太看懂,于是我就去网上搜索影评,看了好多影评后才明白,原来看不懂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你没有对剧中主角李玩的遭遇感同身受,说明你成长的青春里,没有刻骨铭心的伤害。
成长的代价很苦
李玩,父母离异,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李玩的名字是随便起的,而继母生下弟弟后,爷爷却说男孩子起名字要慎重。他爸为了缓和父女关系,就买了一条小狗讨女儿欢心。李玩对狗的态度是不理不顾到形影不离,给狗起了个名字叫“爱因斯坦”,因为她热爱物理,她总觉得存在平行空间,这样她就能快点长大,遇到不愿意面对的问题,人生就能快进。
不幸的是,狗走丢了,李玩发了疯似的寻找这条狗,连续几天情绪低落,酗酒疯玩,找狗的过程中爷爷受伤,奶奶走失,他爸在暴怒之下用巴掌摆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挣扎,李玩也遍体鳞伤,“机灵”的继母想了一个办法,又买了一条假的“爱因斯坦”,全家人串通好了一口咬定这就是之前的“爱因斯坦”,李玩知道它不是,但她只能选择接受。她的成长中,有太多的只能接受,只能接受爸爸在对她动粗后“爸爸是为你好”的道歉;只能在所有人的欢歌笑语里挤出一丝微笑为弟弟庆祝周岁生日;只能在成年人的饭局上,屡次提醒父亲看天文展的时间来不及了,还要笑着帮父亲应酬喝酒;只能在遵循父亲对“懂事”的定义,维护好家庭表面的一派祥和;只能放弃了最擅长的物理,听从父亲和老师的建议报名英语兴趣小组。
正式这种畸形的“懂事”教育,杀“死”了叛逆的青春期少女。
她“死”了在街上跟牵着“爱因斯坦”的女人说抱歉的时候,她“死”在了得知假“爱因斯坦”在收容站绝食致死后依然可以强颜欢笑和爸爸说“谢谢”的时候,她“死”在爸爸为他组织的庆功饭局上一口一口咽下不知就里的叔叔夹来的狗肉的时候,她“死”在了看到围墙上残存的那半张“寻狗启示”无奈的时候……
成人只看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没有人看到他们成长的代价其实很苦。
没有一个人活得容易
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每个人的不易,爷爷奶奶不容易,那么大岁数了照顾孙女不易,不但从小端屎把尿得拉扯大,还要小心翼翼地接受孙女青春期不稳定的情绪,甚至考虑要晚点让李玩知道他有个弟弟,直到弟弟满一周岁才趁着李玩高兴时再告诉她。
爸爸不容易,每天觥筹交错得应酬,说着违心的话,喝着恶心的酒,既要照顾现任妻子给弟弟办周岁宴的需求,又要照顾女儿是否能够接受的情绪,电影的最后,前妻打来电话问候,电台传出的一首“再回首”勾起他累积的情绪导致大男人痛哭一场来祭奠他失败的婚姻和并不成功的人生。
继母不容易,既要表现出对老人的孝顺,绝对不能让前妻比下去,还要表现出对老公的关心和支持,更要扮演好后妈的角色,花心思买各种礼物讨好李玩,还要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照顾好刚刚出生的亲儿子,为他争取更多的爱和资源。
李玩不容易,从小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隔代的亲人也许能提供生活的照顾,却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好不容易有了“爱因斯坦”,即使是第二个假的“爱因斯坦”,都成为她重要的玩伴,当她弟弟用晾衣架打狗,狗咬了弟弟,爸爸再用拖把打狗,狗叫的很惨烈,只有李玩看到了那一刻狗的无助。面对自己境遇,她挂在嘴上的那句“反正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听得我都替她感到无助。
就连集百般宠爱于一身的一周岁的小弟弟学滑冰时跌倒了,都要被教练一次次要求自己爬起来接着练,小弟弟伸向教练的双手和渴求的眼神,让我看到了他的无助。
成长的伤痛身体从未忘记
看这部片子时让我联想起了一本书,就是巴塞尔·范德考克写的《身体从未忘记》,一个在幼年时期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即使成年以后很想遗忘,但大脑和身体从未忘记事件发生时的恐惧和无助,即使时隔已久,还是会因为微小的危险信号,诱发过于剧烈的负面反应,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将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经常感到焦虑、麻木和狂怒,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难以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我不知道李玩以后会不会患上心理疾病,但我希望看过这部影片的家长要引起重视,在孩子幼年时期,好好关爱孩子,在他的内心填满安全感和爱,少指责,多鼓励,少评价,多启发,耐心的看着他长大就好了,别找借口自己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用知识好好武装自己,别等孩子长大了再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