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读《简.爱》,感动于其中的爱情,如今再读时更多地关注与孩子相关的情节,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再读简爱,读到了爱情以外的精彩》,分析了一段曾经被看作是“坏孩子”的简小时候的心路历程,今天想写一写把简当作坏孩子的简·爱的舅妈——里德太太,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
毫无疑问,里德太太对自己孩子满满的爱,可是结局是在她的教育下,儿子约翰飞扬跋扈,走投无路时可能是自杀而亡;姑娘乔治亚娜软弱无能、畏首畏尾、怨天尤人,后来在婚事上得以“高攀”,嫁给了上流社会一个年老力衰的有钱男子;另一个姑娘伊丽莎自私冷漠,后来做了修女,终身未嫁。里德太太到底做了什么?让她的孩子们的人生如此不堪?
里德太太的出身小说中并没有直接而明确的交待,但小说第六章她在诅咒简·爱时,同时控诉了她的丈夫里德,最后骄傲地宣布她的儿子约翰像她,像她的兄弟们——一个十足的吉卜森家的人。在这一章佣人在和简聊天时说到:“她损失了钱,又怕变成穷光蛋,所以便垮了下来……”,可见里德太太是吉布森家的姑娘,以前可能过的日子不太富裕。
后来她嫁给了里德,生了三个孩子。这时候里德的父亲去世,因迁怒于里德的姐姐——简·爱的母亲与人私奔,里德的父亲把所有遗产都留给了儿子,里德太太一下子变成了衣食无忧的阔太太。
不是所有的灰姑娘都具有美丽和美德,在简爱眼中里德太太长着难以被打动的眼睛和微微扬起的专横独断的眉毛。她自私,冷酷,挑剔,以爱的名义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原则地纵容。很多时候你会觉得“德不配位”这个词是多么恰当。
拥有了财产的里德太太首先坚决反对丈夫收养襁褓中的简。其时简的牧师父亲在传教中得了传染病,并传染给简的母亲,襁褓中的简爱,同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
简的舅舅里德因为手足情深,不顾太太的反对,把简领回家给予照顾。后来里德也去世了。“谁都不知道这个孩子给我造成了多大麻烦。这么大一个包袱落在我手里”,里德太太常常感慨,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她拥有的财产中应该有简的一份。她对简冷漠残酷。
简成人后回到盖茨黑德府回忆到:
“我不必由人领往那个熟识的房间,因为以前我总是被叫到那里挨骂和受罚。”
“在这条脚凳上,我成百次地被罚跪,请求宽恕我并不存在的过错。”
“我窥视了一下附近的墙角,多少希望看到曾使我胆战心惊的细长木条的影子,过去它总是潜伏在那儿,伺机像魔鬼一般蹿出来,鞭挞我颤抖的手掌或往后缩的脖子。”
里德太太除了对简进行肉体上的惩罚,还在精神上打击她。她孤立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她玩,“要我的孩子跟这个小讨饭友好相处,宝贝们受不了”,里德太太说。在她的影响下连佣人也歧视简,觉得她不懂感恩。小说第一章就有这样一幅画面:
伊丽莎、约翰和乔治亚娜都在客厅里,簇拥着他们的妈妈。她则斜倚在炉边的沙发上,身旁坐着自己的小宝贝们(眼下既未争吵也未哭叫),看上去幸福无比。而我呢,她恩准我不必同他们坐在一起了,说是她很遗憾,不得不让我独个儿在一旁呆着。
在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更是孩子们的天,可是里德太太缺少爱心、自私、残酷,她教育下的孩子们注定德行不够。
她虐待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则是没有原则的宠溺。伊丽莎自私任性,却受到尊敬;乔治亚娜好使性子,心肠又毒,而且强词夺理,目空一切,偏偏得到所有人的纵容。她对两个女儿的任性一味容忍,对儿子约翰更是捧在掌心。
小说开始时约翰·里德是个十四岁的小学生,他比简大四岁,长得又大又胖,但肤色灰暗,一副病容。脸盘阔,五官粗,四肢肥,手脚大。还喜欢暴饮暴食,落得个肝火很旺,目光迟钝,两颊松弛。
本该呆在学校的时间,可是里德太太把他领回来住上一两个月,说是因为“身体虚弱”。约翰的老师迈尔斯先生却断言,要是家里少送些糕点糖果去,他会什么都很好的。
里德太太心里却讨厌这么刻薄的话,而倾向于一种更随和的想法,认为约翰是过于用功,或许还因为想家,才弄得那么面色蜡黄的。
当约翰无故欺负小他四岁的简,简被逼无奈反抗时,里德太太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简关到一个传闻闹鬼的红房子里,把简吓到生了重病。后来在简病好后,里德太太又把她送到了罗沃德学校,后来她说:
“我很高兴把她从这里打发走了。在罗沃德他们是怎么对付她的呢?那里爆发了热病,很多孩子都死了。而她居然没有死。不过我说过她死了——但愿她已经死了!”
这个狠心的女人不知道她的举动直接纵容了自己的儿子。
简·爱离开后,再没有人同约翰顶撞,更不用说教训他了,虽然他什么坏事都干:拧断鸽子的头颈,弄死小孔雀,放狗去咬羊,采摘温室中的葡萄,掐断暖房里上等花木的嫩芽。有时他还叫他的母亲“老姑娘”,又因为她皮肤黝黑像他自己而破口大骂。
尽管他蛮横地与母亲作对,经常撕毁她的丝绸服装,却依然是“她的宝贝蛋”。里德太太就这样以她的方式把儿子养大了。
长大后的约翰和一批最坏的男女厮混,糟蹋了身体,荡光了家产,负了债,坐了牢。他的母亲两次把他弄出来,但他一出来便又找到了老相识,恢复了旧习气。
他的脑子不大健全,那些同他相处的无赖,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他赌博,还常常输。后来他回到盖茨黑德府,要里德太太把什么都给他。
这时候里德太太开始尝到自己亲自酿造的苦酒了,她的宝贝蛋儿子开始让她觉得丢人,进而成为她的威胁。这一次她拒绝了儿子。
她的儿子在被她拒绝后,只好返回去,随后的消息便是他死掉了。“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他们说他自杀了。”无论何种死法,里德太太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在丧子的打击下她的身体迅速垮掉。
她病倒了,要求见简,当简到来时发现她躺在那里,几乎没有人照料,佣人们花的心思时多时少;雇佣来的护士,因为没有人看管,想溜就溜。而她的两个女儿在家里各自盘算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照顾她。
乔治亚娜向简描述了两个社交季节之前在伦敦度过的辉煌的冬天——如何受到倾慕,如何引人注目,甚至暗示还征服了一些贵族。她把这些暗示又加以扩充,转述各类情意绵绵的交谈……她始终围绕着她自己,她的爱情和苦恼谈话,她一次也没有提到母亲的病和哥哥的死,也没有说起眼下一家的暗淡前景。
伊莉莎冷静地告诉简她已经注意保住自己的财产,一旦她母亲去世她将实现自己盘算已久的计划,寻找一个归隐之处,使自己一板一眼的习惯永远不受干扰,用一个安全的屏障把她和浮华的世界隔开。绝对不会管自己的妹妹。
在姐妹俩无休止的争吵和诋毁中,里德太太的生命走向终点。她走时,没有人在身边。
从小说中看,里德太太不能说不爱她的孩子们,但这种爱缺少格局就流于无原则的宠溺和自私冷漠的示范,不仅她自己老无所依,孩子们也终身生活在抱怨、指责中,期望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人生没有幸福感可言。
里德太太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吗?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少吗?我认识一个老人,年轻时生了四个孩子,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如果孩子和别人发生矛盾也一定是别人不够好。
她每天对丈夫谩骂,对独自一人生活的婆婆也漠视,还严禁她的孩子们去看望奶奶,与邻居相处斤斤计较。如今七十多岁的她被几个孩子嫌弃,只好借住在别人的空房子里;而她的孩子们的人生也是困难重重。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母亲为孩子种下恶的种子,怎么期望孩子的人生开出善的花朵。为人父母者要时时反省自己,爱自己,爱家人,更要爱天下。因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