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尤其是婉约词,如堤岸上的杨柳,乱花中的落英,脉脉含情,扰乱人心。
晏几道的《小山词》,更有动摇人心的力量。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与谁?浅情人不知。”
如低语,如呢喃,然而让人不由自主,身陷其中,一读再读,不能自拔。
为何,那人在千年前素手挥毫,就轻易地,拨动了今人的心弦?
最大的原因,是一字一句,都出自本心。
作为丞相晏殊的幼子,小晏跟贾宝玉很像,都出身名门,年少富贵风流,青年家道中落。又都不谙世事,不屑功名,只喜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这样的人,天真、纯粹,从不需要掩饰,每一个字,都是自我的表达,每一句话,都是灵魂的坦露。
寻常事,惯常景,在他笔下,因缠绕着太多情绪,而显得不寻常。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分明就是见惯了的景物,连话语都很平常,然而一整句读完,你也忍不住有了情绪,心意难平。你怀疑,这杨柳,这夕阳,是否曰常所见的杨柳和夕阳?
更不用说那些美丽而多情的女子了,她们代表着小晏过去的美好生活,也象征着他在世俗之外的痛楚与失落,思念她们,实则是反思自己,她们身上,承载着作者更深的感情。
他在自序中说:“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
有知己,有好酒,即兴之作随手书就,马上交给身边的美女赋曲吟唱,多么任性快乐的时光呵,就算只是回忆,也是甜蜜。
后来,好友逝去,美人飘零,人生落拓,那苦,就显得更苦。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当时有多恣情快意,如今就有多疼痛难禁。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多少怜惜在其中,然而,怜又如何?他无法解救他人,更无法解救自己。
凄苦的悲情如同梦魇般,吸附在他身上,他的词作中,令小晏自己也无比感动和痴迷。
他用了一生来细细吟唱,又在这吟唱中不断反思,企望通过和自己对话,来求得灵魂的超脱与安宁。
这一切,构成了小山词天真纯粹,哀婉深挚的情调。
这情调扑面而来,令今人感同身受,这样动人心魄的效果,同时得益于小晏独特而深厚的文字功底。
冯煦说:“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他语言的特色,首先就表现在这“淡”字上。许多词句全无雕饰,却韵味独特。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这样浅显直白、毫无修饰的话语,却令人觉得刚刚好,多一分太过,少一分无味,让人从这浅里读出真,从这真里悟出情深,从这深情里品出无奈。而后人若想学习,那真如鹦鹉学舌,失了价值。
他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在于意象的反复咀嚼,耐人寻味。同一个字,或者说是同一个意象,会在词中反复出现。
通读《小山词》,发现他最钟情的是一个“梦”字,在书中出现了五十多次,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名篇都来源于此。如“梦魂惯得无拘捡,又踏杨花过谢桥。”《古今词话》称其为“鬼语”。
有的甚至是同一首词,或同一联中反复出现“梦”字,如“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命运的起落,让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也只能在梦中稍得安慰。对梦的偏爱,让小晏的词作,充满了哀伤缠绵和如梦似幻的色彩。
又如“絮”字,只出现了十一次,远不及梦字多,却也无法令人忽视。
有对闺阁情怀的映衬。“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梦幻唯美的画面,很好地烘托了女子赴约前喜悦又紧张的心理。
更有对迷乱忧伤的刻画。他清醒地知道,“花易落,月难圆”,人生多的是愁绪难禁。“陌上濛濛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思归之情如飞絮一般,迷蒙纷乱。又或是“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说不尽的忧思与无奈。
到“尽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这一句,让人顿生感慨,扼腕叹息。
这分明是小晏性情的真实写照:本来什么都能拥有,却痴于本心,不愿低下高傲的头颅,主上眷顾,他不肯附和;故交贵旧,他不屑依附。
毕生,他只对风花雪月、诗酒唱和的个人情怀,倾尽了心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对下层歌女,他真诚的欣赏,而非无情玩弄。
是以,他的词在当时虽非主流,却难得地透露出自我和个性的觉醒。
尊重自我,探及性灵,感情便格外纯粹深挚,不需要华丽的词藻,也不需要晦涩的典故,只需直抒心意的低吟浅唱,便直直地撞进了,千年后人们孤独的心灵。
诚如“尽教春思乱如云”,他确实活得自我;又“莫管世情轻似絮”,他也的确在世俗之外,时代之外。若非如此的性情,如此的人生际遇,大约,便没有《小山词》这样的绝唱。
(完)
本文素材来源于朝闻道写作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