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学者称甘泉先生。明代大儒,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其甘泉心学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历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和王守仁(阳明)两家的心学,被称为“王湛之学”。《明史》记载,“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
霍韬(1487-1540),字渭先,号兀崖,广东广州府南海县石头乡(今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会试第一,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学博才高,著作甚多,今有《霍文敏公全集》传世。
湛若水和霍韬不仅是好友,还是亲家,湛若水第三子湛涞之娶霍韬的女儿为妻。
湛若水在西樵山创建云谷书院、大科书院之后,霍韬在西樵山创建四峰书院,再加上理学名臣方献夫的石泉书院,被并称为西樵山四大书院。由于几位大儒的讲学,使西樵山成为“理学名山”。清代刘子秀说:“当湛子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对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湛若水在西樵山讲学期间与霍韬多有来往,霍韬上京前,湛若水写了《西樵留行序》一文表达惜别之情。
霍韬在《赠汤九山》一诗中称湛若水为“老友”:“老友甘泉翁,学传曰自然。久矣黯索居,度岭寻新泉。庶几新泉翁,启我自然天。如何是自然,默识羲皇前。”诗中的“新泉”,指湛若水在南京创建的新泉书院。“自然”,是甘泉心学的重要概念,所谓学宗自然。
在“大礼议”中,湛若水、霍韬、方献夫这三名来自广东的官员都支持嘉靖皇帝,认为皇帝应奉祀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从中也反映了广东思想界勇于创新的特点。湛若水和霍韬在实践上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支持毁“淫祠”,在地方上建立祠堂、书院,推行儒家教化。
霍韬的儿子霍与瑕拜湛若水为师学习,曾写有《曲江谒先师甘泉精舍》一诗:“翩翩黄蝶不知秋,还伴征人岭外游。最是横经旧时地,寂寥荒草满山愁。”
霍韬去世后,葬于增城南香山南边,据说就是湛若水介绍的。有些霍氏后人为了守墓,从南海移居到增城。
如今,新塘湛氏后人与佛山石头、增城九如的霍氏后人保持来往,延续两位尚书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