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第一句话,便道出了结局与整部作品的基调。——莉迪亚死了。
这个名叫莉迪亚的女孩,是父母的珍宝。母亲把她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无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父亲是早期的中国移民,自卑感严重的角色,因为种族问题一直拥有心理阴影,如此父母教育的孩子,大概你我都可以猜出“合群教育”“我的梦想你替我实现”便是莉迪亚教育的基调。为了讨父母开心,实现母亲的理想,她决定放弃内心的自己,放在中国,这被称为“听话的好孩子”,然而,最后的结局,是矛盾冲突导致,还是莉迪亚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声音呢?
整本书集合了很多元素,身份、种族、家族、个人,无一不体现着生活中的矛盾与隐忍。阅读体验如此不愉快的书很少碰到,但是整本书看完后,又是释怀。看似老套的故事,却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与你我身上。中国的父母都坚定固执,热火朝天,数十年如一日的把人生的失意转化为培养子女的动力,让孩子踢自己实现梦想,你越听话越有出息,因此对我而言,我在父母心中一直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每日做着父母不理解的事,有一份父母不喜欢的工作,还保留着父母看不清的梦想,然而,人生短暂,还是自己选择的好。
在中国,书中的故事更加能引起共鸣,多少人以爱为名的自私着,可悲的是顽固的父母的这种自私不容争辩,权威不可抵抗,除了隐忍与溺死直到离散,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被彻底洗脑的人直到中年,暮年,都秉承着他人的期待而活,我一定要怎样怎样,因为“我爸爸妈妈说了……”“大部分都……所以我必须……”“大家都喜欢……所以我也喜欢”
而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在提醒着我: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