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目标:家庭教育践行30天,1/30
孩子做对时,是最好的教育时机;孩子做错时,是最好的链接机会
孩子的状态:
弟弟最近口腔溃疡,吃饭比较难受,连带着情绪不稳定;
姐姐最近学会不理会爸爸的指责与唠叨(之前容易情绪崩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微信和我沟通;
爸爸的状态:
不上班时操持家务(没有拖地:),照顾一家饮食,连续几天没有对孩子发脾气;
妈妈的状态(我):
没有早起做早餐有待加强,下班回家吃好饭,带姐弟俩下楼耍,睡前陪他们做10分钟小游戏;
晚饭小闹剧
弟弟不太想吃晚饭,姐姐上桌较晚,但弟弟的饭没怎么动。弟弟一见姐姐来了,就把一盘菜抱到自己跟前,用两只手抓着盘子,姐弟俩僵持了一会,声音越来越大时,我走过去,半开玩笑地说,姐姐快吃完了,正好姐姐昨天没下楼,今天就让姐姐下楼,弟弟在家慢慢吃饭。
弟弟的反应很激烈,把筷子给扔了,我猝不及防,爸爸让他捡筷子,罚站5分钟。我也意识到没有站在弟弟的角度,说的话正好触到了他的逆鳞。弟弟乖乖地捡了筷子,开始无声的哭泣。我对弟弟说,陪他站5分钟。
“你是不是因为嘴巴痛,不想吃饭?”,他点头。
“那你不能把菜端走,那是一起吃的,你够得着就行了,你知道吗?”,他沉默。
“你想下楼玩对吗?”,他有点激动了,哭的厉害了。
“可是不吃饭,你晚上会饿,又会吵着要吃东西……”,话没说完,他就不乐意站了,边哭边跑走了。
我暂时也没想到办法,就让他先哭一会。过了一会,他主动跑到我跟前,说想下楼去玩,我跟他确认了三次,晚上不能吵饿,就带着姐弟俩下楼了。
结局
孩子玩起来什么烦恼都忘了,嘴巴不疼了,心情也是极好。
回家,他就想吃饭了,让我帮他热饭,我提醒他和我的约定,他就不作声了。孩子是懂规则的。但他会在别的地方再想办法闹我,让他选择姐姐和他谁先洗澡,他有点不想先洗,等姐姐去洗澡了,他就开始要闹。我哄着他玩了10分钟认字游戏,完美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的真实需求并不是要先洗澡。此时他的心情还挺好,洗完澡,听一个故事就睡了。
复盘
对于弟弟的吵闹,我更多用的是同理心去感受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仅管他在哭的时候没有说话,从眼神和态度可以感受他的回应。问他想下楼玩这句话时,他反应最大,也是他最担心的,怕我不让他下楼玩,是他真正的需求。
在他哭闹的时候,我没有立即告诉他是可以还是不行,先暂停一下。他知道过来找我沟通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他的理智回来了,可以谈了。
关于吃饭问题,虽然他因为溃疡难受,我表示理解,也想办法如何减轻他的痛苦,但不代表他可以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强调三次他要接受现在不吃饭的后果,他接受了,我们再下楼。
为什么没有教育扔筷子的问题?第一,这是情绪表达问题,会在他下次做对的时候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比记住错的要可贵。第二,核心问题在于他扔筷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焦点围绕解决问题,而非教育。
总结
姐弟俩吵吵闹闹是常态,我小时候和表弟也是如此。他俩争完了,又会一起玩的不亦乐乎。重点是告诉他们这个度,一般我会在他们动手激烈的时候喊停,也会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去管他们谁对谁错,如果情节严重,两个一起受罚。
我想做到在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规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