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正在摧毁我们与真实世界的链接

-1-处处迎合人类的算法,正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大家有关注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吗?

我们可能白天刚和朋友聊到想要购买某件商品,在晚上打开购物APP时,页面上就自动弹出我们白天提到的商品;

面对父母的摧婚压力,打开短视频就是“反向催婚之走父母的路,让父母无路可走”,还有各种婆媳矛盾的视频,情绪煽动性极强。

不仅如此,在和周围人聊天时,我们也会发现某些共性:

男性经常刷到“天价彩礼”、“如何鉴别心机女”,

女性经常刷到“家暴”、“杀妻”、“女权”、“好男友如何拍照”,

父母经常刷到“辅导作业崩溃”、“放过孩子就是放过自己”,

老年人经常刷到“体检都是骗局”、“心诚则灵”……

诸如此类,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算法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世界里,且这样的趋势,正在不知不觉中摧毁我们与真实世界的链接。

-2-生活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自恋与极端

当我们只看到或者只能看到符合我们喜好的信息,个体的自恋会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我们是自己小世界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我听到的都是我想听到的,我看到的都是我想看到的,在这里,没有逆耳的忠言和叛逆的消息,有的只是处处迎合我们的网络环境。长此以往,哪怕生活在信息资源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也会越来越耳目闭塞。

不仅如此,当我们愈发以自我为中心时,就会越来越无法忍受“不同”——连AI都能如此懂我,你为什么不能?

也会越来越没有“耐心”——和你交流太浪费时间了,我还不如直接去问AI!

还会因为交流成本降低而变得“散漫随意”——我们不再斟酌字句、谨言慎行,而是敲敲键盘,用最简单、最能表达情绪的语言随意留言,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过火。

没有人能和我们真正相遇,我们也不再真正看见别人。

-3-拥抱真实的世界,从主动寻求不同开始

在泛滥虚假、讨好迎合的信息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拒绝成为被误导和操控的对象——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的思考,我要感知真实的世界——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寻求不同。

特意去查跟自己已有认知相反的观点,让自己知道“不同”的存在;

试着跨学科去看待同一个问题,训练自己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用主动阅读代替被动推送,让自己成为信息的主人……

不仅如此,尝试跟不同性格特点的人接触,迈出自己的交友舒适圈,尝试了解对方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经过反复地尝试,才有可能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让新的碎片渐渐加入。

在信息时代,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做一个“顺势”而为的人,比如当大家都刷着自己喜欢的短视频而笑容满面时,跟着大家一起刷视频是最“和谐”的,而那个跳出来说“也许我们可以放下手机,一起谈谈心、说说话”的人反而会遭受白眼和嘲笑。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沉溺于此,那么这条由大数据铺就的道路,将会是人们思想创造力的坟墓;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站出来与真实的世界产生链接,那么这条由大数据铺就的道路,将会被我们踩在脚下,通向更光明的远方。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