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压抑成鬼,到家欢脱学习,周末高能犯二,所以我又来写东西了。
上述活法,各位朋友肯定都各有不同观点,没关系,想表达请直接留言,反正我不一定听(哦呵呵)。
怎么说呢?这次写东西,要换个风格,嗯,就是自说自话风格,主题跟标题也许不符(因为是书里的名字),这得等我写完了才会知道(dù哦呵呵,啊,这个dù是啥?嗯,是韩语里的“又”)。
还说读书吧。从我大三还是大二开始,就一直跟身边人安利亦舒的小说,简约文字,写不同男女,多以女性视角,三两语道出人生哲理,是那种让人觉得“好有道理,我顿悟了”的哲理。那时候特爱泡图书馆,一个故事可以不间断一两小时读完,不愿意停下来。可是当时还只是读故事,因为阅历跟白纸一样又钟情于学习和考研(大家可以喊我学霸,我不介意)的我,没办法体悟到太多深层的东西,所以多半读后感都是女主这一生真不容易,这么苛刻的生活还这么豁达blabla......然后告诉自己,你可千万别活成她之前的那个样子,不管有没有另一半,都要自立要坚强豁达要各种牛逼,一定要擦亮双眼选对路选对人,然而还是然并卵。我们当下呐喊着“成熟稳重有趣会做人”的标签,喝着带有这些关键字的鸡汤,要求别人也要求自己贴上那些标签。哎嘿,能不能想想自己的本性,再想想自己的能力,或者什么都不想,先做事再说,因为我们最大的毛病真的是“行动的矮子”。哎?不应该有个“思想的巨人”做前缀吗?倒是想成巨人,可到底是不是呢,自己心里清楚。
虽然到现在我依然在安利亦舒给别人,但很惭愧,自己好久不看亦舒了。最近,厌倦了蹲坑读物《鬼吹灯》,重启了对亦舒的喜欢。再温故那些五六年(这么一数好像自己老了不少呢orz)前看过的书,才发现,以前只期待看结局而忽略其他的我,现在已经开始看人物性格和过程了。我想不到恰当的词来解释这种现象,姑且算做“踏实”吧。
连续看了四本亦舒(阅读速度看起来很快对不?其实每本都很薄),最爱《葡萄成熟的时候》里的沈小山,小小一座山(就是题目啦嘿)。没错,我又只爱女主了,因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做到了我这么大年纪都做不到的事,是真正行动和思想的“双巨人”(哈,这词儿我自己造的)。十六岁经历父母离婚,十七岁独自一人去远在国外的继父家的葡萄庄园(定语有点多),把本不团结的各位新旧亲人团结起来,不靠长袖善舞,不靠处事圆滑,仅仅依靠喜欢团圆的本性,沈小山真的像小小一座山,稳住家脉,成为大家的安琪儿,这怎么可能不招人爱。可她怎么办到的?小山能一步步牵近大家的感情,也正是因为她处于分裂的家庭,过早的明白父母已经分开,她成了对于父母双方烫手的山芋,也同样明白就因此堕落未来会更加难过,所以初到花玛山庄,她看到了她最渴望的亲情和宽容,虽然有些矛盾,但大家都相互理解。或许他们都会感谢那场山火,成年人想的弯弯绕的问题,这位安琪儿从不去想,单纯从善良的本心出发,发挥了至大的能量,跟大家一起度过天灾时期,帮助每个家人找到自己最好的结局。
语气有点文艺了哈,来来来,画风转回来。
与十七八岁的少女不同,我的确成年了(废话!),虽然好多第一次认识的朋友都问我你是不是还没到二十岁,看起来很年轻,哦哈哈,我真的真的谢谢你们。因为成年人了,所以我有我的弯弯绕,换不换工作,回不回家,找不找男朋友(说实话第一遍打出的是“找不着”,我勒个去),找什么样的男朋友,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blabla......然后想的弯儿多了,喝的鸡汤也多了,跟朋友也聊得多了,但这许多的许多,并没有让弯儿变少,反而想的更复杂了。然后我不得不承认,走到现在的状态,才粗浅认识到这个年龄段人的通用特征:迷茫、野心、孤独、急躁,同时,这个阶段的人可塑性也达到了巅峰,所以,有一个能力至关重要,那就是心理灵活性(小山已早早具备)。怎么讲呢?我们讨厌迷茫和无聊,对各种人有各种好坏评判,求同但难存异,概因心理灵活性不够强。有时候不了解自己反倒是好事,因为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打标签定框架,会对外界有更多的好奇和探索,会对不符合自己三观的人事有宽容,会不求让别人感觉多有趣做好自己,逐渐积累些阅历,找到自己的风格和适合自己的路,知道自己的长短版,学会难得糊涂,这样,心理灵活性也就有了。至于如何保持和提升,这将是一生必修的课程,并且每个人都很不相同。
曾听过一句话,特别想分享下:对生活苛刻的人,生活就会对TA苛刻。
所以小小一座山,我们做自己的靠山,也可以做别人的,只是你的生活会有什么颜色,就看你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