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人才招聘中,不少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招聘的人才,能够立刻就用,还希望人才好用。其实,这一想法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某一企业量身打造的。企业想要招聘到的人才能用、好用,需要企业投入精力和心血进行培养。在这一点上,领导者应该多向道家学习和借鉴。
通常情况下,道家只会用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而不会轻易地去教化和改变别人,因为道家认为人是不可改变的。而佛教则不一样,佛家是讲究对人的度化,通过度化实现他人的改变。
因为李光地能够真正地看到问题,并且还能良好地解决问题,所以康熙才会决定派他前去,康熙所看重的,正是李光地看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领导者,康熙经常启用像李光地一样有才能、有志向的人,也是对自己重视人才的“表里如一”。
康熙之所以邀请李光地,是因为他看到了李光地的潜力,也认同李光地,所以才会给他机会。
而李光地的做法和萨木尔形成了鲜明对比,萨木尔虽然不认同胤褆,但在奏折里仍然大肆夸奖,最后还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而出发点是因为他不能得罪纳兰明珠,他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弃之不顾。
李光地则选择了拒绝康熙,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官就要做一个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而不是像之前一样将自己冤枉两次的朝廷的官。然而,关键问题是,李光地错误地将自己受到的不公全部转移到康熙头上,所以拒绝。
但李光地没有思考的是,如果他之前所遭受的也是康熙的真实想法,那为何还这么大费周章地让他来呢?另一方面,与李光地原先只是一介平民相比,为官能够让他个人施展更大的抱负,让他为更多人谋求福利。
看似两个相同的领导者,在管理中对自己、他人是否有清晰的认识非常关键。萨木尔做事不关心事情是否真正做好,而是关注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容易本末倒置。而姚启圣会利用领导力的三原则来处理每一个问题和事情。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萨木尔和姚启圣两人不同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