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名 万物之母
不妨想象一下,人类世界回到本源、回到起点,不曾有路、房屋、粮食等,更不曾有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莽荒时代,人类要逐步适应和生存下来,抵御野兽、寒冷和饥饿,就得从最基础、最原始的问题开始解决,譬如制造工具,有了工具才能生火、战胜野兽,譬如传递信息,你看见和发现了什么,形状、颜色,有利还是有害,需要我做什么,怎么配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当中,慢慢的,语言诞生了。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从简单的字、词起步,开始慢慢给万事万物命名,也就有了与真实世界并行的叙述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始变得越来越流畅和丰富。真实世界是一,第一个叙述是二,之后就有了无数。两个人的现场,当下就是真实世界,时过境迁的叙述就是创造出来的二,真实只存在那一刻,叙述却可以穿越时空、重复流转。
语言发展之后,才是文字。文字出来后,才有了不依赖口口相传的文明。“文以载道”,不是文采和修饰,是最为重要的真实,然后慢慢抽象,记载最重要的经验和经验之上的智慧。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一切的起源,首先是真实,然后才是人类的命名与记载。
五色,令人目盲
追本溯源,任何对文字的解读,都不要忘了这个最最重要的前提:“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真实永远是变的,不变的只是文字”。阅读,每个人需要从自己脑海里调出真实经验来补充,然后最大限度地模拟和贴近真实,也就是借假求真。当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共识,或者说被教育成共同的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行就变得有序和稳定,只要不被战争和灾难打破,所有人都会按照规则来行为,并根据规则而慢慢形成差异,也就是优胜劣汰,逐渐分层。
整个万花筒一般丰富多彩而复杂多变的人类世界,就是这样,从一开始的极其简单,一步步发展,一代代进步,终于无限丰富和精彩。然而,丰富精彩的另一面,对于个体而言,有时是身陷其中的迷茫,或者说被“物化”。社会机器的昼夜不停转,个体在巨大世界面前的渺小,相比独立而清醒,其实,盲从和迷失才更容易。
近些年,开始流行的做减法,本质上,就是从商业与社会潮流中适当地抽身,留更多给自己,到底真实世界是什么?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梦想是什么?哪些是被移植进来的梦想?比如豪宅,比如美女,比如成功。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真实与虚幻,心与物,谁驾驭谁?谁玩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