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3》的消息出了好久。
好多毒友都留言让Sir吐槽,但一直没写——
一来没找到时间。
二来……不想写。
前两天,《大话3》召开了定档发布会——
中秋。
还有两个月不到。
在Sir看来,《大话3》跟《变形金刚》系列是同一种类型——
就算明知会烂,你也还是会看。
所以,是到该说一说的时候了。
Sir今天又请来了对“西游”颇有研究的基友@罗罔极。
也许看完他的这篇文,你就会明白——
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会越来越爱孙悟空?
文 / 罗罔极
毒舌电影独家专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如果你已经看过它的剧照和预告片,相信心情应该与我相似。
不会对它抱有太大期望。
看这造型,足以见其尿性。
我并非黑唐嫣,她的乖觉模样,演邻家小妹是很不错的。
比如这样——
但她的身上,缺少灵性。
并不足以扮演从天而降的,如来的灯芯。
再艳的色彩,也改变不了俗尘的脸型。
这不是先入为主。
朱茵的紫霞,是真正的仙。
一张图片,高下立判。
恕我直言,从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大话3》多半是毁了。
但我相信,有些东西,就算明知无味,你也还是会去看。
至少,是窝在沙发里用手机看。
因为《大话西游》是一块金字招牌。
即使有一天它被砸得稀烂,上面也会闪耀出金灿灿的光。
一个多月后,这块金字招牌被砸烂的概率,几近必然。
而在这之前,我想为它写点东西。
从古至今,“西游文化”其实有很多种概念。
例如元代的杂剧、吴承恩的小说、六小龄童的电视剧,以及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行之路。
“孙悟空”'这一角色也形态各异。
在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剧本里,孙悟空不但有妻子,还专门偷取仙桃仙衣取悦夫人。
建于元代的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墓
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里,孙悟空长相丑陋凶煞,杀人如麻。
胡适先生曾考证过孙悟空的来历,他推测孙悟空的原型,可能源自于印度神猴哈奴曼,其形象并不同于我们今天印象中的猴,而更似于猿。
到了今天,对于《西游记》,人们已不太在意历史考究。
因为,它早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作为我们银幕上唯一的国产超级英雄,齐天大圣不比复仇者联盟逊色半分。
但是,虽然当今大众对元杂剧知之甚少,也没多少人读过吴承恩的小说。
“孙悟空”这一形象却也分裂出了两种,并且都深深刻在我们心中。
第一种形象,是以六小龄童为代表的“灵猴”。
第二种形象,是以周星驰为代表的“妖猴”。
六小龄童出身于猴戏世家,他的精湛表演固然如神。
但我这篇主要想谈谈与“正统”无关的,属于我们青年人的另一种“西游文化”。
这种“西游文化”的开创者是周星驰,而后继者其实无数。
《大话西游》电影取得空前成功之后,荧幕上涌现出许多周星驰的模仿者。
张卫健——齐天大圣孙悟空
陈浩民——天地争霸美猴王
这两个版本都陪我度过了童年时期(年龄暴露),其中张卫健版本在演技上确实可圈可点。
但这两个后继者,其实都“形像而神不似”。
他们成功借鉴了周星驰的表面,却忽略了《大话西游》的内核。
只有一个后继者极为成功,我甚至认为,它之于《大话西游》,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是一部小说,由它改编的电影正在拍摄,将于明年上映——
《悟空传》。
《悟空传》首版印于2000年,比《大话》晚5年,被誉为“网络第一书”。
王家卫读过之后,向刘镇伟极力推荐。
于是《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担任起刘镇伟电影《天下无双》的编剧。
刘镇伟:
我非常喜欢《悟空传》。这个年轻人真的很有才华,而且很有创意。我觉得我们两个人有很多思想是共通的。
前天,我重读《悟空传》。
它的情节,我早已烂熟于心。
对我来说,它此刻更像是一部诗集、语录。
如果从中选出一句,以表达我写这篇时的心情,我选这句——
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如果说,《大话西游》开辟了一种“另类”的“西游文化”,而周星驰是这文化的奠基者。
那么,今何在就好比继承四代的漩涡鸣人,把火影(西游)意志加以传承,并加以发扬光大。
《悟空传》所讲述的,是一部悲哀深入骨髓的西游。
这里的孙悟空,是妖族的救世主。
他被众妖寄以厚望,企图颠覆天庭的独裁。
最后,革命失败了。
孙悟空被套上紧箍,花果山被尽皆荡平。
曾经的自然仙境,沦为人间地狱。
今何在在《悟空传》的序言中写道:
有人说《悟空传》颠覆西游,其实我一点儿没觉得颠覆,我觉得我写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西游,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们一些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
《暗黑西游记》系列插画
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
《悟空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两回事儿。
但这不重要。
正如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两回事儿,但并不妨碍他美猴王角色的成功塑造。
我认为《大话西游》《悟空传》《大圣归来》这三部作品,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它符合原著,也不是因为颠覆西游。
它们能成功,是因为,让人感觉到悲哀。
而这悲哀,都是由一种原因所起:
无力,现实的无力。
《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必须得做出抉择——
1:亲眼看着爱人被杀死,自己无能为力。
2:戴上紧箍,立地成佛。从此不能再爱。
想得到吗?先放下吧,放下所有。
《悟空传》里,这个抉择更为残酷:
1:亲眼看着爱人被杀死,理想被破灭,花果山被尽皆荡平。
2:戴上紧箍,忘记一切,成为没有灵魂的佛像。
就如同叔本华的那句悲观主义——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
无论你选择任何路途,终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而在《大圣归来》里,孙悟空压根没有选择权。
他像只废物,只能眼睁睁看着江流儿被杀死。
《大圣归来》和《大话西游》的结尾简直如出一辙。
江流儿/紫霞仙子被妖怪杀死,于是孙悟空在悲愤中歇斯底里,把妖怪撕成碎片。
《西游降魔篇》也是如此。
段小姐被孙悟空杀死,于是玄奘变身成佛,秒杀孙悟空。
化悲愤为查克拉,是戏剧创作中的惯用技巧。
每到此刻,我们都会产生强烈共鸣。
为什么?
每一部成功大卖的作品,普遍都有一个共性——
表达人类的内心愿望。
生活中,我们习惯并厌倦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总幻想能有那么一瞬间,自己突然获得超能力把一切都改变了。
漫威电影,就是把这幻想搬到银幕上。
超级英雄无所不能,分分钟改变世界。
而更深层次的超级英雄角色塑造,是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超级英雄身上烙有真实的人性印记。
他们如同我们般爱恨痴嗔,对许多事情力不能及。
这就是为什么,诺兰版蝙蝠侠能让我们产生强烈共鸣。
而超人和美队看过就忘的原因。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亚洲人做得比欧美人要好些。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我们的神和蔼可亲,经常下凡享受人间烟火,充满了人性。
玉皇大帝高高在上,却也被孙悟空闹得头昏脑胀。
孔子是至圣先师,同时也是人类。释迦牟尼也是人类。
我们有祭祖的习惯,但鲜有人去崇拜耶稣和安拉。
所以我们的“超级英雄”在本质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无所不能的神。
《大话西游》《悟空传》里所讲述的孙悟空,其实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图片取自知乎,一答主给这张图配了三段文字:狲;悟;空
五百年前,孙悟空是一只无法无天的小猴子。他与天斗,与地斗,棒指苍穹。
多像我们的少年时代,有理想,有追求,满腔抱负,常为世俗不平而愤怒。
“大闹天宫”就是我们的叛逆期,也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那时候我们狂傲极了。
想吃,想爱,想天下无我战不胜之物。
五百年后,孙悟空渐渐长大,才发现,一个人无论有多强大,很多事情终究不能左右,甚至无法逃脱。
五行山下的刻骨岁月将一切狂傲都磨平、碾碎。
我们中的大多数,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社会上平庸的人,甚至成为自己曾讨厌的人。
每天忙忙碌碌,却早已忘记理想为何物。
孙悟空从一代愤青领袖,沦为他曾反抗的上天的公务员,护送领导的专职保镖。
在必须作出抉择的时刻,孙悟空决定放下所有,以为这样至少能保护一些东西。
可在《大话西游》里,紫霞还是死了,孙悟空的爱情和理想也同时死了。
而《悟空传》的结局,就如同戴荃那句歌词:
谁叫我身手不凡
谁让我爱恨两难
到后来
肝肠寸断
这只小猴子,曾以为自己能战胜一切,可到头来,他战胜不了如来,也拯救不了一生所爱。
每当我们在电影里看到正派把反派击败,心情一般都是激动和欢喜。
而当孙悟空发疯般把牛魔王撕碎,我们只感到无奈和悲哀。
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只被命运无情蹂躏的,跳不出如来掌心的小猴子。
《大圣归来》上映时,很多小孩子问道:“为什么这么多大人也来看动画片?”
小孩子喜欢孙悟空,是因为看到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而成年人喜欢孙悟空,更多是因为,看到他的无能为力。
如果说,六小龄童、郭富城打造的孙悟空,是超人式的“正义英雄”。
那么,《大话西游》《悟空传》《大圣归来》里的孙悟空,则是具有现实色彩的“悲情英雄”。
艺术高于生活,但最好不要脱离人性。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而孙悟空这一“超级英雄”“超级IP”越来越成功,就是因为,它越来越充满人味儿。
结尾再抄一段《悟空传》里的文字——
也许曾有过那样一个我,那样的生活过。他的身影印在这个时代里。
我看见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