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的写了一些文章,每次都投到首页,可是……你懂的,可能是时机还不到吧,每一篇都被拒了。
于是,干脆就不投首页而只投到《心理》和《想法》专题,因为内容更适合,就相对容易被审核通过了。
我知道我没有文字功底,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动人的故事,我只能用感受最深、体验最真切的角度来描述内容。
01 文章被推荐到首页了
上一篇文章《关于改变,你必须要了解的事实:1、20年培养出的自己,21天就想改变只是幻想》我写了删、删了再写、再删再写,陆陆续续写了三天才确定发布。
关于改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许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在被首页收录后,访问流量蹭蹭蹭突破想象的达到了1万+。
对一些写作达人而言,这是小事一桩,可是对我却有不同的含义。我就开始想了:什么时候能再写出这么多人阅读的文章呢?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被推荐到首页呢?那些关注我的人会不会因为我写出不好的文章又流失掉呢?怎么做才能继续写出好文章呢?怎么做才能算对的起关注我的人?
些许的焦虑、担心,夹杂着一点兴奋、微许成就感都扑面而来。在文章浏览最快的时候,我连着刷新每次都会增加10+的阅读数,新奇、一点点骄傲的心都有了。
02 我觉知到自己“想多了”
是的,我知道“我想多了”!人们总是很容易在事情面前丢掉了清醒的自我,将自己与想法、感受融合在一起,想法就是自己、感受就是自己,失去了一种对自己感受认知的旁观。
这时候,那些不满、牢骚、气愤、愤怒、恐惧、担心、烦躁、焦虑、兴奋、自傲、得意等等情绪,都会填充满你的身体,让你完全浸泡在里面,完全忘却了这些情绪是“你的”,而不是你!
如果将自己从那些认知、感受中抽离出来一点距离,再回过头来看上面的想法,就会认识到:自己想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我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样想满足了我什么心理需求呢?对自己行动力的影响是什么?如果不去想这想问题我会怎么做?如果没有出现这样的文章我又会怎么做呢?
这种对自己认知感受的自我反问,就是基于对自己认知感受的觉察;所反问的具体问题,就构成了自我辩驳的起点。
03 问题来了
以上所有的想法中,有自我“友好”提醒的清醒意识,也有无谓“负面”的担心、焦虑。
可是,作为一个践行觉知意识的人,我非常明白,我只在当下,我也只有将精力聚焦于当下,才能产生实在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那些对现实此刻没有意义的想法、感受,都是一种自己大脑对可能出现,或者说想象的一种关联性的遐想(瞎想)。
比如:下一篇文章会什么时候再有这么大的流量访问呢?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被推荐到首页呢?那些关注我的人会不会因为我写不出好的文章又流失掉呢?怎么做才能继续写出好文章呢?怎么做才能算对的起关注我的人?
04 换个角度看会怎么样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你都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从满足自我来看;一个是从如何更有效的分享价值来看。
满足自我的角度,问题就变成“怎么才能让自己更满足呢”。这种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被认同感,成为“焦点”的得意感,都会让自己感觉到沉重的压力,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自卑、欠缺自信、自我迷失。
“怎么才能不流失粉丝”和“怎么才能对得起粉丝”这两个问题,都是自己不能完全可以把握的问题!在将不可控因素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责任背负在肩上,就会产生一些莫名的恐惧和压力,同时让自己却又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粉丝流失,不是说一定是因为文章写的不好(当然不好一定会流失),可能是因为Ta已经没有了兴趣。
如何做才能对得起粉丝,“对得起”是一种要求自己对别人负责的态度,而这种要求并一定不合理。假如讨好别人才能让自己感到满意,对应于深藏在潜在意识中的,则是认为“别人认可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种“自我”迷失而诉诸于人的表现。
从更有效的分享价值角度来看,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假如是从这样的出发点是去看以上问题,那么自己又会是另一种感觉。
如此以来带给自己的是一种促使行动的力量。自己就可以写的更用心一点,用自己擅长的角度、从身有体感的角度,只去写有经历、体验性、感受性的分享。
05 如何进行多角度的辩驳
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辩驳,可以从多角度来看问题,比如自己、他人,旁观者、参与者;从问题潜在根源来看问题,是为了满足自己感受、还是他人利益、还是两者皆有。
在每一次提出问题时,自己都可以有意识的去对问题做各种角度的反转审查。
例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这个事怎么做的这么差劲!?
辩驳的角度有:
1) 他——我会不会也有可能做的不那么好,换一个人一定会好吗?是否有可能另一个人做的还不如他呢?
2) 这个事——这件事是不是确实难以搞定,其他的事是不是他做的都还不错呢?总起来说他做的事是不是都还比较不错呢?这件事有没有客观的原因比较难搞?
3) 这么差劲——真的很差劲吗?有没可能更差劲呢?再好一点会真正改变这个局面吗?有没有一些细节做的比以往更出色呢?
有效的自我辩驳,可以打开自己“固执”的角度,会让自己的心逐渐放开不再那么“顽固”。因为自我辩驳是一种内心的对话,没有人在诋毁自己,自己就不会像往常一样去为自己辩解而强化固执。
06 假如一切的“质疑”来自他人又该如何
如果是别人对你质疑,内在的自己常常会无意识的进行自我的防护,近乎于一种本能的防御。
这个时候,一定要问自己,我到底是为什么而写呢?难道是为了让质疑自己的人满意呢?如果他不满意我就不做了吗?或者他不满意就意味着我做错了吗?
当我认真的问自己,我明白是有自己行动的初衷:是自我的满足,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反正都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这个他人,包括另一半、父母、朋友、子女,而就是因为自己的一种内心的需求。
他人的“质疑”是有价值的,你可以去思考Ta所质疑的内容是否合理。
但是不用理会对自己质疑的成分,因为无论Ta是有意还是无意,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去对另一个人、事、发表Ta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无关乎正确与错误,同时你也没有权利让Ta停止Ta发表的判断。
同理,自己也绝对有理由继续自己的选择,你可以表示出对Ta发表看法的权利自由的尊重,同时对Ta表达内容表示出不予理会。
07 假如客观上我写的是不够好,我又该怎么办
我深深的知道自己内心的渴望,既不是为名为利虽然我希望可以有所收益,也不是因为一种自以为是的价值感,发自内心的起源是想分享自己受益的知识、经历以及感受,想让更多的人、有缘的人可以了解借鉴。
我也知道自己并不擅长写作,但是这可以学习。也许需要一年、两年,或许更久,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并不期许一下子就可以写出精彩而被众人欣赏的文章。
况且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体系的整理,一个学习内容的消化与重现,这本身就是学习。我需要做的是用心的去整理,能描述的更清晰、简练一些——多谢朋友的反馈,说的很对,我写的太啰嗦了!
我可以尽量多的写!但是假如有时候脑子里就是没有东西淌出来,那干耗着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想要的是尽可能多时刻的一种充盈的感觉,不需要压迫感与对自我的压抑。
当没有东西想去写时,最好的事就是继续看书。我知道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一回事,但是能够写出更令人信服的、更易理解角度的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于是,学习大师、前辈、老师们的经验就成了一个必经之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又能不断闪现出触动自己心扉的点点滴滴,然后又汇聚成了一篇篇的文章。
长此以往,客观上的不好,可以变得可以被接受、变得再好一点,自己写的也就逐渐的更清晰、更有逻辑、更容易理解一点。
“慢慢来,最快!”一个朋友的留言是这样说的,我觉着说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