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最新的一期《奇葩说》节目时,有一段印象特别深。
罗振宇老师在表达了观点之后,马东反驳说:你拿出一个“夫复何言”,就把整个的话题截止在这儿了,世界不是这样的,就我们今天《奇葩说》拿出一个背景于新闻的话题来和大家讨论,不是留下一句“夫复何言”,而是为了留下一些思考,和一个前进的空间,提升的方向。
这让我想起了我看《奇葩说》节目的初衷。对于一个话题的讨论,我们普通人往往是表达了自己的非常直接的观点之后,限于自己的认知不足,就聊不下去了。然而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每一个辩题的答案都不可能一句话概括,而这档能够让我们接触到各种层面的认知的节目实在是太难能可贵了。
正如马老师所说:《奇葩说》不是留下一句“夫复何言”,而是为了留下一些思考。我想,这就是我喜欢《奇葩说》节目的根本原因吧。
《奇葩说》是一场语言上的舞蹈
《奇葩说》是一个什么样的节目呢?它一直有一个slogen,叫做:这是一场严肃的辩论节目。没错,节目里的选手们确实是在辩论,可是他们辩论起来却一点也不严肃,飙飙脏话,讲讲污段子,还有时不时的“人身攻击”……不过就是这个节目的可爱之处啊。
我的理解是,《奇葩说》是娱乐外表下的辩论节目。娱乐性是综艺节目的本质,这类的节目太多,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那“辩论节目”的意义是什么呢?
从应试教育过来的学生,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过于去追求标准答案了,比如说,看电影,就一定要去分清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做题目,就一定要去遵循标准解法。
而辩论,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冲破“标准答案”的桎梏,让我们看到,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你永远无法判定哪一个答案是最正确的,都要在具体的情境下具体分析。而辩论场上,辩手们的唇枪舌剑,为你提供的多种维度,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想到了过去想不到的事儿。
《奇葩说》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去tmd标准答案,在这里,永远没有一个固定解,有的只是可能性。
不得不说,对于辩论艺术的推广,《奇葩说》功不可没,至少于我而言,在没看《奇葩说》之前,我是从来不会有兴趣去了解辩论艺术的,也从来不会明白辩证思考的可贵。
《奇葩说》的导师蔡康永,在第二季的末尾,有一段发言令我回味。因为这段发言太过精彩,完美道出了《奇葩说》的真谛,我不忍删减,把这一段长长的发言,完整地贴在下面:
你的立场没有那么坚定,也没有那么值钱,没有什么立场是你值得报着它活一辈子到死的,你只要碰到几个会说话的人,翻来覆去地讲,你的立场不要说是三天改变,三分钟就改变了。
所以呢,《奇葩说》只能证明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练习,不但能够想得到别人在想什么事情,而且我们还要领先一步,能够想象一下别人可能在想什么事情,如果能培养成这个能力的话,你受惠的绝对不止在一个辩论节目而已。你不需要跟别人斗嘴,你做生意也好,你追一个女孩子、追一个男孩子也好,你只要能够想象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你成功的机率会比别人大上80%,所以这个是《奇葩说》能给带给大家的重要的训练。
很多人都说,立场上辩来辩去,辩了半天也没给一个答案,这有什么意思。我想,要去练肌肉的人去推一堵墙推不动,不表示你练肌肉这件事情不成立,你推这个墙推了一百次,你的肌肉就练出来了。脑子也是一样的,你推不动那个真理的,因为那个真理随时变化,你抓不到,可是你推一百次,你的脑子就变强健了,这是《奇葩说》最大的精神。
在《奇葩说》见贤思齐
我从2014年的《奇葩说》第一季开始追,到现在已经是第四季了。这段日子,我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型,也曾经历过几度迷茫。但每隔半年,《奇葩说》总会和我如期而至,看到节目里那些“老奇葩”们的成长,我也会受到鼓舞,整理自己继续前行。“老奇葩”里的马薇薇、肖骁、姜思达、董婧……甚至都已经成了我的偶像级别的人物。
从第一季到第四季,我不光看到了节目的成长,主旨、意义都在不断升华,影响力越来越大,更看到了奇葩们的成长,看到了一个人通过坚持自己喜欢的事物,能够到达怎么样的高度。
就比如原来只是随性发言,缺少逻辑的肖骁,如今也能够条分缕析,辩手范儿十足。
当年头戴红花的青涩少年姜思达,第三季的时候金句频出,一次次惊艳全场,引得黄执中称赞,并与之一起争夺奇葩之王。
还有,原本只是湖南的一个普通的民生记者的董婧,因为第三季里的不俗表现,从而开始了北漂生活,最近又开始承担起了《奇葩说》第四季的导演工作。
我看到了一个个平凡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活成不一样的烟火,这是《奇葩说》带给我的重要的心理支撑。
而这些也只是我从节目里了解到的,我相信他们真实的生活也肯定比赛场上,精彩更多更多。
重点想再谈一下马薇薇。
在参加《奇葩说》之前,薇薇姐正在办理离婚手续,而参加《奇葩说》,也只是为了逃离离婚的阴霾。
这段故事,《博望志》有篇报道里写道:
对于十年前就斩获「华语女辩手第一人」称号,此后又继续在辩坛上活跃了十年的马薇薇来说,「漂亮女人该拼男人还是拼事业」、「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这种生活性辩题所需的准备,只是前一天晚上睡好觉。
登上舞台,马薇薇发现自己意外地适应这个环境,刀枪剑戟,一一拆解,似乎这个高智商游戏生来就是为她打造的。
于是,金句女王一炮而红。读到她的故事,我明白,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在机会来临之前,积攒精力,并不断打开人生的超链接。
第三季的海选中,有一位选手向老奇葩们下了战书,面对新奇葩赤裸裸的“辩论不该娱乐化”的挑衅,马薇薇据理力争,又不失优雅地守住了自己的阵营,其中又爆出一条金句:
水可以熄灭火,水不能改变火。你认为神圣的永远不会被玷污。而如果你认为可以被玷污,是因为它本来就不够神圣。
那一刻,我觉得薇薇姐实在是太霸气了。
如今,马薇薇已经是米果文化的副董事长,和“老僵尸”们一起在北京租房,开启了创业生涯,她在某次采访里说:
世事无常,我们参加奇葩说,老僵尸红了,辩论红了,我们想做点事儿了。我并不认为辩论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但是,辩证地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我们每个人不盲从的接受讯息所必备的技能;理性的表达,在这个全民微博朋友圈,每个人都在公众表达的时代,是我们好好说话说有内容的话,所必备的技能。
而这些,辩论里,都有。于是,我们开始创业,创业还没成功,我觉得人生已经成功。
见贤思齐,奇葩们的追梦旅程,一次又一次地鼓舞了我前行。
撕掉虚伪假面,好好说话
作为一个主要面向中国年轻一代的网络综艺节目,我发现《奇葩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很多教育的角色,堪称良心综艺。
首先是辩题的选取上,既有一些接地气的源于新闻的辩题:比如讨论慈善捐款,老人赡养,婚礼习俗,也有一些妙趣横生的脑洞题,比如时光机、外星人,更有一些触及大众敏感神经的题目,比如同性恋、婚姻7年制。
我常想,有些话题,如果《奇葩说》不去谈,那还有什么地方能谈呢。而且《奇葩说》这个舞台上,不仅辩手敢于去谈,而且还能够入木三分地谈,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这个话题的前世今生。
其次是导师的阵容上,高晓松、蔡康永、马东、罗振宇、张泉灵,个个都都是人生经历丰富,阅尽人事沧桑的导师。我花时间听这些智者的发言,比我自己看书收获更多。
在奇葩说的海选里,很多选手都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导师们会给选手一些认识经验的指导,同样也是对屏幕外千万个年轻人的人生箴言。
比如有一次高晓松老师就对一个勇敢追爱的女孩大晴寄语道:
人早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再比如,蔡康永老师,常常称呼辩手们为小朋友,一直都在为他们提出最温暖的建议,比如寄语饱受非议的网红刘宝宝:任何一个19岁的小孩都不要错过可以无忧无虑的年纪。
最后,最主要的意义,还是之前提过的,享受思辨的乐趣了。
如果要问我看“得到专栏”和看《奇葩说》,哪一个收获更大,我想说,就像只要是一道优质的菜,无论是蒸的或是煮的,同样味道鲜美。“得到专栏”更注重一种知识的传授,我们从老师们高屋建瓴的上帝视角,享受学习的酣畅淋漓的快感,而《奇葩说》更是一场观点的交锋,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也许在这一秒你无比认同一个观点,但在下一秒你就会倒戈相向,比起单纯的传授知识的“得到”,我觉得这个节目更是教你如何去学会思考。
最后还有一些话
《奇葩说》的海选节目《奇葩大会》,曾经来了一个选手叫做圈9,她说,我参加《奇葩说》,就是为了和大家做朋友,《奇葩说》的节目我至少二刷,《好好说话》全部买下来,我还看星辩,看大专……
听完她话,我深有感触,我仿佛看到了现在自己,也是在不断的二刷三刷,做笔记,写点评,我视那些奇葩们为偶像,学习他们的闪光点,我甚至也不止一次的向往过,会不会几年后的某一天,我也会像圈9这样勇敢的踏出自己的一步,去参加《奇葩说》的海选,去和偶像们同台辩论……
以上,都是《奇葩说》对我的影响,当然言语还不能表达全部,如果你之前不是《奇葩说》的观众,而因为我的这篇文章,有了一点接触这档节目的兴趣,那么我很开心;如果你已经是《奇葩说》的观众,看完后也有了新的一些想法,也欢迎和我进行更多的交流。
总之,在复杂的世界里,依旧有那么一群人用语言来拨云见雾,激励我内心向往爱、自由与梦想,实在是太感谢这个节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