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书很久很久就听说过,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却一直都没有看过。刚打开书前几页我以为我有看过,福贵的故事,越往后越发现,不对,我真的没有看过。至少里面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是新的。还记得看到福贵的女婿二喜死的那部分,只剩下福贵还有他的外孙苦根,心里当时说,福贵已经够惨了,不要再让他的外孙也夭折了吧。看到他说,苦根算算现在也该17岁了,我心里一咯噔,又联想到文章刚开始,只有福贵一个人在田里耕地。不过还是不太敢相信真的会是这样,就安慰自己,不会那么惨的啦,苦根或许出去打工了?或者跟福贵闹了别扭离家出走了什么的。可是又往后看,发现苦根真的是夭折了,心里好悲伤,为什么命运如此对待这么一个老人呢。书中福贵这么说,我是有时候想想很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 我亲手埋的,到了又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说话的人越是不觉得悲伤,对于读者或者对于我来说越是觉得有种闷在心头的大石头一般,压抑,无处释放。想问问老天,为什么会这么对待一个人,可是,命运这种东西谁又说得清,谁又说得准呢?
作者在韩文版自序里这么解释“活着”:“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就是对于福贵,对于福贵这一类的人来说,活着就是要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不管这种苦难在旁人看来有多么的让人难以忍受,想起另外的一句话,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生而为人,就要忍受命运,生活带来的一切,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下来,比天大。看了很多电视剧,看到了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们坚强的生活。反观现在,物质条件提高了,活不下来的人却变多了。看新闻上那么多的人因为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选择轻生,那么轻易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我真的想问问他们,有看过余华的《活着》吗?在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依然在坚持活着,对比下来,自己的困难还算什么吗?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对于这种说法,我完全赞同。尤其是在毕业之后,工作了很多时间都是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也许在旁人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自己来说却是无比重要的事情。感同身受,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有人会同自己感同身受的吗?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保持自我的独立性是需要毕生修炼的课题。
回到《活着》这本书,福贵的一家人,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在外人看来,福贵的一生很苦,亲爱的家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可是在福贵看来,他一生很幸福,有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双全,女婿爱自己的女儿也孝顺,还有一个外孙,虽然他们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但是他曾经幸福过,回忆是鲜活的,小说结尾场景的描述,很有意境。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给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福贵的故事讲完了,他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目睹了福贵的一生。最近很喜欢抽离这个词,时不时地,我们需要抽离一下,从当前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审视一下当前自己的状态是否是自己的想要的。如果不是,尽快调整。因为,无论如何,生活总要是继续。还因为,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201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