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简介
第一章《山在那儿》
本章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用笔下人物交谈之间的提问引出主人公,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做铺垫。而主人公出场后,通过二人交谈我们得知主人公是非常热爱爬山的,但是在一次爬山过程中因为过于痴迷于爬山,带领团队在最后登顶的时候出了意外,他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没爬过的山,于是凭着坚强的求生意志活了下来,但是他的队友们全部都去世了。事后他收到了很多指责,他也曾想随着他的队友们离开,可是他的老师告诉他:就这样的惩罚太轻了,他应该去一个远离大海的地方,再不回来。于是他去到了蓝水号,此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再上过陆地登过山了。
就在二人交谈的这天,外星人来到了地球,因为重力原因海浪变成了一座高山,于是主人公冯帆再次爬山,在经历了摸索之后他终于到了山顶,与外星人展开了交谈。
二、读书心得
我看完第一章的时候其实是有些不理解的,我无法理解为了梦想不顾及队友和全局,但我同时敬佩冯帆对登山的极致的热爱。正常人看见海上的山应该都会避开,可是他因为热爱于是毅然决然决定登山。
我看他登山的时候内心很紧张,我怕他真的在登山时遭遇不幸,毕竟他任何安全措施都没有做,但是又想或许比起从今再也爬不了山,这次他甘之如饴,难得的爬山的机会,他肯定会牢牢抓住,好在最后他成功登顶了,我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我曾和我的朋友讨论过这一部分剧情,他说其实这里就体现了一个人对于一种事物的热爱执着到了极致,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我觉得不顾一切是不理智的,我不认同,但是为了热爱敢拼搏的勇气令我敬佩,因为我不一定会有这种精神。
三、从传播学视角看
“主我与客我”理论是美国学者米德提出来的。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自我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实物的行为和反映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讲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我认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节中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对人物进行分析。
冯帆的“主我”特别热爱爬山,为此他在大学时期就找赞助并且组织了队伍去进行这项运动。他的“客我”则是因为出了意外之后被人批评,最后因为选择离开陆地去了离山很远的海洋上。
从冯帆的行为以及他思维的内省,我们可以知道“主我”和“客我”是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这一理论是言之有理的。因为收到信息所以“主我”去做了这件事,“客我”期待社会评价,而这又可以看成是反馈的信息促使“主我”做出其他行为。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用“主我”与“客我”理论来对文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