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历来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它不仅是我中华民族素有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份发自内心毫无点缀的亲情。“百善孝为先”,任何华丽的词章都不如一个“孝”字来得真切感人。
在我眼中的孝其实很简单,它没有“香九龄,能温席”之孝感动天,也没有蔡元培割肉喂母的孝道之大义,它是一种珍惜,一种感激,一种理解,一种怀念;它是一份蕴藏于“常回家看看”中的平凡与温暖。
然而,在今天这样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忙碌的我们都为了事业奔波于世。于是,从忙碌中驻留,回家看看父母,聊聊家常,尽尽孝心,便成了一种奢望。上班的时候,我常对自己说:“放假了去看看俩老。”事实上,长达两个月们暑假,我忙于各种琐事,一次老家都没有回成,倍感自责。倒是母亲,好几次来看我们,每回都照例带些乡村的小菜,鸡鸭,老人家自己都舍不得吃,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牙牙学语到口齿伶俐,从蹒跚学步到行走自如,从年幼无知到成熟稳重。母亲双手上长满的老茧,额角上爬满的皱纹,两鬓间生出的银发,丝丝缕缕的关心与牵挂。给我生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我,又该拿什么去报答?
很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的我便早早地被母亲灌输了“读书是你唯一出路”的思想。于是,努力读书就理所当然成了我对父母的唯一的报答。
还记得,上初中时的第一张成绩单,改变了封建的父亲因为我是女儿身对我的偏见与冷落,而母亲则是高兴得偷偷为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瓶护肤品——“百雀灵”,并再三嘱咐我不要让父亲知道。以后,为了让母亲每逢赶集的日子来看我时不“空手而归”,我便拼命的学习,深知天姿不算聪颖的我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那时候,老师的夸赞,同学羡慕的眼光,一次次获奖,让我成了母亲的骄傲,舒展开了她被生活所累而紧锁的眉头,成了她千方百计维持这个家的唯一理由。
母亲是一个善良又有孝心的女人,常年在家经营着她那块土地,还要服伺七十多岁的爷爷,他是爸爸的叔父,因为他又聋又哑,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才一直跟着我们家。母亲是个急性子,要和这样一个聋哑人沟通,个中滋味是难以想像的。而母亲待他三十年如一日,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要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为他看病,直到去年爷爷去逝。母桌那饱经苍桑的脸,满头的银发,额角上深深的皱纹就是煎熬的生活留给她的最好的见证。
就是这样,母亲用行动教会了我有爱地生活 ,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人,用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规范约束自己。所以,无论遇到天大的困难,我从来都不退缩。
母亲就是我的榜样,岁月静好,愿我们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