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之筋的分布及发病症状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
“其直者,上循骭gàn,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在这里分出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交汇。其直行的支筋,沿辅骨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结聚于阴器,散布于腹部,再上行至缺盆部结聚,然后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四周,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
“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太阳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上胞,阳明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下胞。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时,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脚上有跳动和强直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肿,癞疝,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证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证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发生口部歪向一侧。
“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dàn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马的油脂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无阻,然后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归复原位。另外,把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同时用马的油脂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可以让病人喝一点酒,再吃一些烤肉,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鼓励他喝一些,并反复用手按摩患处,以舒筋活络。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燔针,以疾进疾出的手法治疗,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作季春痹。
(原文)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gàn,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dàn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今天学习了足阳明之筋的分布及发病症状。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