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清朝的理工男,
爽文男主也不敢这么活!
舞台中央,呜泱泱一大片男人,在吱吱喳喳。
突然,一着官袍的长者,站在高台上示意安静,发表了几句:
“各位,我们要师夷长技,第一咱得自己造个蒸汽轮船,不求洋人。”
此话一出,只听得时间滴答滴答,在流走......
角落里突然有一个声音,打破了这该死的沉默:“曾国藩大人,我可以。”
那是一个穿着长袍,挂着长辫的清瘦老头。
三个月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了;三年后,第一艘国产蒸汽轮船,行驶在中国内河。
而贡献者正是那位老头——徐寿
有人说他是个穿越者,因为他远远走在了固步自封的晚清前面。
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蒸汽是什么的时候,他造出了第一部蒸汽机。
大臣们在之乎者也的时候,他在跟人讨论化学反应。
63 岁,他写了篇论文,直接推翻了伯努利定律,登上了国际期刊《Nature》。
徐寿,这位留着长辫的科学家,被皇帝认可的「天下第一巧匠」,活该被人误解为穿越者。
徐寿,出生于1818年,康乾盛世刚过。
他自小就很爱折腾,虽也读了几本书,但一门心思都在手工制作上。
经常借口老师的课很无聊,急得老师直嚷“此子不可教也”,然后心安理得的逃课。
逃课后的徐寿就去工匠门口,看得入神,有时一蹲一看。
天黑了,才恋恋不舍回家。
别人下课在背书,他回家是做手工作业。
徐寿也参加过科举,但那副“不务正业”的德性,连秀才都没考上。
他潇洒转身:“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八股文有个鬼用,老子不学了。
在清朝,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学霸”还是“学渣”?
如果能够在科举考试里“过五关,斩六将”,成功考取进士,一定是学霸;如果科场失意,一辈子连秀才都考不上,一定是学渣无疑。
徐寿,就是这样一名学渣。
在四书五经横流的年代,大街上的“范进”一抓一大把,但徐寿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奇技淫巧”。
他自制过指南针、象限仪等工艺品,他做出的自鸣钟精巧绝伦,令人赞叹。
但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在当时并不受人待见。
在大家眼里,徐寿放弃科举这条“阳光道”,专门搞这玩意,那就是:
“不务正业!多厉害也只是个会点手工活的商贩,还不如回家种地呢!”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商贩,将来会成为中国近代科技界的“扛把子”,为国争光呢?
饱受社会偏见的徐寿,也许曾经怀疑过自己:“我这样搞下去,人生还有救吗?”
但幸好,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遇到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知己。
有一次,他去县城修一架七弦琴,结识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道友——华蘅芳。
华蘅芳也十分有个性,不走科举寻常路。
徐寿还参加了次科举考试,而华蘅芳干脆是连名都不报,直接玩数学、搞科研。
人生难求一知己!
他比华蘅芳大15岁,两个科学发烧友一见如故。
没想到在茫茫大清朝,终于遇见了可以一起谈论科学技术的人,立刻组cp。
来到了上海,二人看到了一本书,当即就像着了魔一般,路都走不动了。
这本书叫《博物新编》,物理、化学、天文、生物无所不包,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
这感觉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如何一天赚一亿》的书吧。
他们立马把书买回家,翻来覆去地看、抄。
不仅如此,两人还合作,一起照着书本做实验。
科学实验需要工具,大清朝哪来的实验道具,徐寿表示:
“嘿嘿~这难不倒我。”
没有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让太阳光照,果然显现出了七种颜色。
那是从未被国人正视过的光学现象,两人看得目瞪口呆。
为验证子弹飞行轨迹是抛物线,两人在野外树杆、挂鸟、射击验证。
实验后,徐寿画图,华蘅芳执笔,完成了中国第一篇数学论文《抛物线说》。
每隔一段时间,两人就来墨海书馆采购新书,互相抄录、启发。
后来,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科技工程师,一个是成就满满的数学家,都离不开这段投身科研学习的时间。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清朝大门被英国枪炮彻底轰开了。
国人们终于看到了外面那凶险又灿烂的世界。
此时的徐寿,还在搜寻各种西方科技的书,捣鼓各种工艺品。
就凭着这股毅力,他也小有名气了,就连曾国藩都有所耳闻。
可惜徐寿有点不幸,太平天国打过来的时候,他的肩膀被砍了一大刀,大儿子也落下了终生残疾。
在混乱的世道中,徐寿听闻洋务派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心想:“哎,我的机会来了!”
44岁的徐寿兴冲冲地离开家乡,带着作品跑去安庆内军械所,面试官是曾国藩。
曾国藩其实早就听闻徐寿的事迹了。
但徐寿毕竟不是“科举出身”,所以曾国藩只是酌量录用,让他担任技术部的试用工。
巧得很,知己华蘅芳也在。
当时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清廷表示无可奈何,因为清军水师用的还是帆浆船。
于是,为了争口气,大家一致定下了目标:我们要自己造出蒸汽轮船。
定计划容易,实施计划难!
当时的中国,模具、机床、工具,应有尽无。
别说蒸汽轮船,就连一台蒸汽机都造不出来。
但徐寿凭着几十年的信念,领下了这“从零开始”的活。
他搜寻各种资料,在一大堆资料中,只有那本《博物新编》,有蒸汽机的图样,他描摹了下来。
然后又跑到停泊在江边的一艘外国轮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来就干。
没有螺丝,没有活塞,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拿着矬子一点点造。
3个月后,作为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象征的蒸汽机,居然被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人造成了。
曾国藩闻讯,兴奋地宣告天下:“洋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能做到。”
成功后,他们又着手试制蒸汽轮船。
历经三年,中国自制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诞生了,长17米,重25吨,造价白银八千两。
设计者和制造者正是徐寿和华蘅芳。
1865年的一天,南京码头,人头攒动,黄鹄号首航式在此举行。
上海《字林西报》报道:
“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一个洋人相助。”
同治皇帝特赐了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牌匾。
但是徐寿并不以为荣,反而是将这块牌匾收着。
因为在他看来,轮船早已在世界各地穿梭了50多年,大清还在洋洋得意,看了让人笑话。
他知道中国想要自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艘蒸汽轮船还远远不够。
于是就上书曾国藩,提出四事:
一是开煤炼铁,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练水师,四是翻译西书。
但很快被曾国藩写信骂回来了:你就安心造你的船吧,这种事不用你来操心。
是啊,以当时眼光看来,徐寿连秀才都考不上,即便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轮船,最多也只是一名优秀的老工匠而已,还妄图谋划全局。
被曾国藩狠拒后,徐寿那片报国热心是否被浇灭了呢?
没有。
他是开国看世界第一批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多么丰富,不可能甘心于此。
于是,他另辟蹊径,翻译西书,让更多人开眼。
此时徐寿已年近50。
自幼受他影响的儿子徐建寅,也跟随他传播西学。
徐氏父子翻译的西学书籍,近800万字,被尊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父子”。
在翻译中,徐寿首创了一套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也就是我们至今还在背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隔壁的日本得知后,赶紧跑来学习,引回日本使用。
徐寿对中国近代化学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1878年,徐寿发表了《考证律吕说》一重要论文。
三年后,该文被翻译成英文发表在《Nature》。
那时大清未亡,就连当时的《Nature》编辑都惊叹:
(这篇论文)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这个鲜为人知的事实的证实,竟是来自那么遥远的中国,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试验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来实现的,这是非常出奇的。
除此之外,徐寿和英国人傅兰雅还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也就是现在的上海格致中学。
1884年,就在格致书院庆祝它十岁生日后,66岁的徐寿因长期操劳,病逝于校。
徐寿,这位曾是大众眼中的“不务正业”人士,最终成为了晚清科学界的“扛把子”。
遗憾的是,尽管徐寿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对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没有考取进士功名,无法获得进入官场的“入门券”。
终其一生没有得到重用,都是以匠人的身份协助官员工作,相当于一名临时工。
更没有机会载入史册,与曾国藩等人“相提并论”。
徐寿的人生经历,正是晚清无数科学技术人员命运的缩影,成长于偏见中,埋没于偏见中。
有人一语道破:“清朝不是没有科技人才,只是不懂得珍惜。”
文字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