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犯》是根据筒井哲也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改编,以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为舞台,讲述了一群恐怖分子头戴由报纸制成的报纸纸袋,宣称以“制裁”为目的,在网络视频网站上上传犯罪预告视频并如实执行恐怖袭击的故事。
——度娘道
如果你没看过此部电影,可以去了解下。电影从原来的标签的悬疑剧,最后却成了部温馨暖心剧。实话说我被戳到了痛点,落了泪,但更多是带来的思考,对社会、对尊严、对罪恶。用一句网友的话总结,邪恶是道路善意是终点。这不是今天说的重点,如果你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总结,那就去电影里感受吧。
“Nelson-kato-ricarte“——生成机制
做产品的都说找到客户痛点,但痛点在哪呢,其实从宏观的角度看,正是现在存在的各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内在情绪及未来预想的差距,微观看就是人们现阶段对过程中出现的不对称性问题。这部电影讲了日本大背景下的人的生存状态的问题,压抑的环境、沉重的工作压力、派遣制员工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是否有尊严的活着,是否会受到公平的对待,这部电影的生成机制已然形成。这样的群体不是单一形成,而是散落在各地,但无法互相取暖的个体,因为相同,所以有同情与同理之心,才义无反顾。“Nelson-kato-ricarte“是个人名,是每次主角留下的签名,故事的发展也是围绕其慢慢讲述,在这部电影中其俨然不是指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名字。我们预告的是那些人可恨之人,但是想让他人关注的确实我们这些背后的人群。
“即使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也会有所行动。人可以为了他人而赴汤蹈火“——消费场景
此部影片可称为网络、手机和电影的媒介融合,加之网络视频的弹幕功能,将文字、音频、视频和互动性媒体进行了联合。而这些媒介背后其实是一个个人,场景就这么多,消费却各不相同,要针对的无非也就是我们想触及的人群,在互动性的正面和负面评价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的过程中,其实每个人对自己也进行了一次内省,看到了人的情绪的变化,是对这些发生的审判场景的内心情绪的满足。情绪会传染,前提必须是有所触动,这就是场景设定的作用,把你的感觉聚拢,进而找个出口释放,这样你的下一步行为,自然而然得到大脑的认可。
“能够努力,已经是一种幸运”——展现形式
从第一次网络犯罪直播预告开始,头上罩有报纸的四个“报纸男”针对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与言论的人进行审判,并将审判的过程在网络直播间进行直播。整体有六次预告和六次审判,最后一次是这些报纸男的自我审判,而最终目的是获得社会和警方的注意。
这种极大反差的展现形式,会有种高空落地的冲击力,加深观客的反思。不需要去引导,原以为多么有深意,原来只是了愿。这样的结果人们更愿意接受甚至会感同身受,因为微不足道却显得如此有情义。落到情义自然就满足了观客的内心需求,这就是说的感情运营。巧妙的展现是请君入瓮,给观客另一种体验,以为你就是做活动的,没想到你原来如次有情义,效果也会显现。
“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自己”——传播方式
“我绝对不会认可你这样的人“”你不会懂的!”这是男、女主角的一个对话。你做的事情有几个人认同呢,没有那就坚持去做,最终给他们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自己”。那你的行为模式得到了一次升级,再次跳出人们庸俗的眼光,又重新获取了观客的情感认同,而且这次是强化。感情是人们共有的特征,最好的传播方式也是借助人们的情感传达,因为情感容易迷惑大脑,不需要精准判断。一旦观客认同了你的“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自己”,那就成为忠粉了,种子客户的获得也是其理。
最后男主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了同伴活的机会,女主角给了他一个拥抱,算是一场道别与和解,“正”理解了“邪”?其实不然,这个闹剧无非就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在家里撒了野,摔了碗。一家人,没有正邪,一类人,不同的路。这种感情的对比呈现,给观客一种落寞的悲思,给未来反思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