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目标不是正确地认识世界,而是尽可能有效地在世界中生活!
——卡尔·诺顿
最近因为备课,重温了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虽然当年学习考试时,认知疗法作为重点,已经烂熟于心,却因为平时个人成长方向涉及较少,就再没有继续深入学习了。
果然,即使经过多年的心理成长与理论学习,在对ABC理论的深入了解后,依然会顿感透彻!同时,不由感慨,头脑里的思维陷阱越来越隐蔽,不知不觉就会让人陷入它的圈套。
而这种看破头脑“套路”而产生的恍然大悟的畅快,以及忍不住感到“是真的吗”的疑虑,让人有一种揭秘神奇魔术的难以置信感和成就感。
这些感受,在看《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这本书时,更是显得淋漓尽致!
21篇文章,21次挑战——向头脑里根深蒂固的思维套路挑战,更是一次大换血式的切换思考模式的挑战。
其中,本书也提到了ABC理论这一认知疗法领域里最为经典的概念,用它来破解我们的固定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化解不合理信念造成的不良影响。
具体来说:
ABC理论:情绪(Consequences)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Beliefs)所引起的。
我想借用《隐性逻辑》这本书的内容,打开思维的大门,来重新认识一下“不合理信念”,了解它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找寻破解之道。
想要见招拆招,就得知己知彼。
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虽然不合理信念是常客,但我们对它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更何况它还会披上“隐性”的外衣,让我们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我尝试用自己所学,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来源、特征、破解之道三个方面简单阐述,如有不合适地方,还请广大心理学界的前辈们批评指正。
来源——是什么造成了我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偏差,形成了不合理信念呢?
《隐性逻辑》的作者卡尔·诺顿提出:思考与两个重要因素息息相关: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用来储存信息的缓存容量有多大。
首先,大脑如何处理信息——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脑的工作原理了解的越来越清晰。我们的大脑借由生物电信号在神经传导通路上传递着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别的感觉或运动信息,在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着。
记得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老师介绍大脑时提到,“我们的大脑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极为苛刻——它只接受葡萄糖作为能量供应”。于是,在向脑部的血氧与葡萄糖的供应量一定的情况下,大脑为了节省资源,会尽量减少思考。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脑会偷懒的生理原因。一旦固定的、最为捷径的传导通路形成,我们的大脑就不会再“开疆拓土”,发展新的通路。如此,我们就容易陷入一种思维定式里。
卡尔·诺顿在书中谈到:
理解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任务。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这个过程。为了尽可能地让这个过程变得简单,我们的大脑会对事物发展生成假设和观点。假设对大脑来说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思考过程需要的工作量非常巨大。
而当我们的大脑完成了思考过程,就会形成固定模式,并拒绝对它重新鉴定。卡尔·诺顿将其称为“一个危险的思考陷阱”。
举一个书中提到的例子。
如下图所示:
你看到了什么?
一旦当你认清答案是一个男人的侧脸时,你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黑白混乱的图像了,因为你的大脑已经将其固化,形成自己的模板了。这样确实会非常省力,即使你过段时间再看这本书,看到这里时,你也会一眼认出这个男人的侧脸。
其次,我们来看大脑储存信息的缓存容量——“工作记忆区”。
随着我们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会逐渐拓展,也越来越全面。我们会通过实践,不断地扩展我们的认知图式,也就是本书卡尔·诺顿所说的“工作记忆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年少时感到困扰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就不攻自破。因为认知图式的扩展,我们对问题会有全新的认识,从而不再如当年一般纠结。
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有时会过于信任头脑,而放弃了对图式的扩展。习惯偷懒的大脑,也同样会让人对它产生根深蒂固的信任。
于是,狭窄的“工作记忆区”就成了另一个“危险的思考陷阱”。
再举个书中的例子。
用图中6个相同长度的木条,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
我想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下图:
很遗憾,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于是,我们仿佛绞尽脑汁都无法攻破这个难题。但却在看到答案的一瞬间明白,我们一直纠结于二维平面,而放弃了在三维空间里去思考。
下图这个三维椎体才是正解。
这就如同前些年讨论的用三刀把一个蛋糕切成八块一样,脱离了立体空间,任你怎么思考都无法破解。
特征——不合理信念都有哪些特点,让人可以识别呢?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韦斯勒(Wessler)等曾总结出下列3个特征,这就是: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和糟糕至极(awflizing)。
接来下,我直接引用卡尔·诺顿在书中举的事例,来体验一下这三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到的。对事物的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
你想把一条断成四段的金手链焊接起来。每打开一个环需要100元,焊接一个环需要150元。金匠师傅告诉你必须每一条都有打开并焊接上,一共需要支付1000元。如果你认为这件事“必须”如此,就不会再考虑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于是,你必然会失去一次省钱的机会。
最好先自己考虑一下,在看答案!
答案:打开一条链子的三个环,然后,用来连接其他三个链子。费用是750元!
过份概括化: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埃利斯曾说过,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
如果你看到这条信息,你会如何评价皮特?
“皮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所以,他今天帮助了摩根。”
想必一个好人的形象已经开始在你头脑中形成了吧。
然后,“皮特今天帮助了摩根,就因为老板摩根自己一个人拿不了高尔夫球杆。”
好吧,一个马屁精的形象取代了第一个好人形象。
接下来,“摩根虽然尽力去拿高尔夫球杆,却因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自己一个人拿不了。”
这一次,也许你真的开始考虑,该怎么评价皮特了。
是的,我们习惯给人戴帽子、贴标签,因为这样就不需要大脑过多的思考来消耗体力了。
糟糕至极: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
假设你所在的城市有一种新型病毒在传播,且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更糟糕的是,每个疑似感染的人只能通过实验室化验来诊断。已知信息:感染的基本概率是千分之一;检测率可以达到99%,但正常人群也有5%的可能性化验结果呈阳性。
问题来了,如果你去医院化验,结果呈阳性。那么,你觉得自己患病的概率是多少?
也许你已经不假思索的认为自己已经100%患病了……但是,通过计算,实际你的患病率才不过2%!(具体分析,大家可以自行看书中详解)
就这样,我们被自己的头脑欺骗,并不断地强化它对我们的控制权,在它制造的假象里,我们甚至都放弃了想要辨析的渴望。
也难怪,一旦不合理的情绪产生,我们从来都不会把问题解决的思考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是轻易地归结为外在因素。
要想解脱不合理信念对我们的影响,就需要直面它,并用合理的信念将其替换。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当我们的合理信念越来越多,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就自然会越来越少。
破解——思辨,解除大脑的迷局的利器。
大学时,老师有一次提到,人类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通过牺牲本能换取的。我想,这一点也适合于破解头脑的迷局。
大脑习惯性地偷懒,并极力说服你相信它营造的假象。但是,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辨的态度,就可以破除迷阵。
卡尔·诺顿在本书中不仅通过认知心理学和最新的大脑神经科学帮我们分析了思考的陷阱,更在在每一章针对每一种思维陷阱给出了解决方案,供读者参考使用。
在此,仅举一例:精神三级跳
过度的思考会导致我们过于关注并不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日常做的很多决定都不能带来我们期待的结果,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和生气。那就来试试“精神三级跳”。
(1)理性分析
丹·艾瑞在研究中指出:
“我们让自己变得难以做决定,因为我们总是找尽可能多的选择。这种行为会耗费我们的注意力和能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提前排除过多的选择。”
排除掉过多的选择,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晰自己真正的“目标”。
(2)推迟做决定
不可否认,我们往往越快做出的决定,事后越容易后悔。而另一个奇怪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常在做惯性行为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想法。这个行为包括散步、慢跑、骑行或洗澡。
想想看,凯库勒在瞌睡中发现了苯分子结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想到了测量金冠的方法。
(3)跟着感觉走
当然,我在此更相信是身体的感觉与智慧——无意识的经验应该和有意识的思想成为一个整体,即腹部和头部相互协调。
不得不再想想看,乔布斯总是在发布新计划的时候,走进自己空荡荡的办公室,通过坐禅的方式,找到身体的感觉。而每一次决定,都被验证为绝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