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教育也未能幸免。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带有强烈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观念植入,经营构划,推广蔓延,人才养成,自觉地或不自觉地。28天搞定雅思单词,三十天语法速成,轻松读书,快乐学汉语,简快阅读,万能作文模板,四级考试通关秘笈,60分钟突破演讲障碍...... 这些文字勾勒出一个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诱人美好的,辅之以貌似不用那么辛苦、不那么费时,只需经大师的 “谋略+秘笈” 的真传就能够过五关斩六将,通向阳光彼岸的过程。“知识就是力量” 被这个时代的我们推到了历史的制高点,它不仅能带给我们力量,还有财富、地位。所以,那些能助我们通向成功的知识或者技能,博得了众人的眼球。然而,作者在《Mindfulness》的第三章第六节给我们提出: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真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人才吗? 以这样的方式教养出的孩子,念力又是如何的呢?
从我们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周遭的大多数关注的更多的是结果,而非过程。上学时,有分数的评定,优良中差的等级,有因分数、等级而导致的分班、分层;毕业工作后,有各种与工作业务相关的考核考评乃至竞赛,薪金往往也是和这些成绩直接挂钩。这样的教育往往始于幼儿园。漫漫人生中,一个个目标只是一个个节点,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在经历过程。不能否认每个短短的瞬间,即那些或大或小的目标的确为我们建构了底层的自信,然而,如果做事总盯着结果,关注得失,还哪来的心思抛开杂念,尽享千变万化,充满各种可能,各种生机和挑战的过程本身呢?
作者书中提出:如果年幼的孩童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以结果为导向,总是在 “我能完成它吗?” 以及 “如果我完成不了会怎么办?” 这样的得失中,精准地度量着得失的天平,那么这样的成长方式和思维习惯,也无疑锻造着他通往做事情存在得失心、功利性的成人世界的令牌。这样的思维惯性,怎能让人做事不焦虑? 他所有的心思都在琢磨success 和 failure这类有限的结果分类。而这样长期养育的孩子错过了什么呢?他错过了为人的纯真,错过了初为人时求知和探索的天性。
正如作者描述, outcome orientation 会导致我们只关注冰山一角,忽视更为庞大的存在,导致念力的缺失。作者一正一反做出类比:以结果为导向的人遇到易做之事时,往往用心不够,不愿全力以赴,而是依靠自己过往的经验,只从事物发展“本应该” 的链条中,抽取每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节点,串联起来,交付一个合适的结果方案。而另一方面,如果所遇之事或者所遇之境况满布荆棘,乃至闻所未闻不曾经历,以结果为导向的人,往往先被自己预设的 “一旦失败 的 “失败感” 所裹挟,被“别人如何看我” 的得失心所牵绊,失去本该有的判断力和勇气,乱了阵脚,哪里还有从容经历的雅兴。
回想我们在学校的时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忆?为自己钟爱的学科的某个project查阅收集资料,而早早奔赴阅览室抢占一席之地?历经焦急、兴奋与踏实后,甘愿倾尽数天的时间和辛劳,只为换得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你是否为拓展自己钟爱的一项技能,而想方设法,三五成群、组团建社、集思广益,尽享其过程中各种力量的碰撞,思想的交锋,观点的博弈,技能的升华?就像高晓松回忆当年成立“青铜器乐队”,没有经费,乐器超级烂,吉他和贝斯不超过一百块钱,鼓槌用刷子把代替,音箱用电子管收音机改装,大音响由清华 “优质妇女” 捐出的四百元生活费购得,话筒甭想,主唱声音全靠干嚎。一堆“ 破铜烂铁”,却开启了中国校园民谣的打开方式。用高晓松的话说:那个年代,彪悍勇敢,简单温暖。所以,很多时候,方式千千万,但是所有的路径皆可归为——在过程中完成生命、生活,完成个体有趣并有意义的升华。
做事情的时候,多问自己 “How do I do it ?” 而不是 “Can I do it? ” 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心境。作者此间提出:A process orientation we will explore when we look at creativity, asks "How do I do it? " instead of "Can I do it? " and thus diects attention toward defining the steps that are necesary on the way. 当我们做一件事,如果更多是以过程为导向 (a process orientation), 我们可能会拥有更广更多的思维方式。因为此时,我们会更多的问自己:How do I do it? 而不是 Can I do it ? 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境由心生,心随境转,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心境,并付之以不同的解决路径。How do I do it? 会让我们关注完成一件事时必要的步骤,而不是紧紧捏着事情的成败与否不放。况且,世界上越发没有固定的标准去丈量非黑即白,非这即那,非胜即败的大部分事物。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各领域边界越来越被打破被交织的世界,很多时候没有失败,有的只是无效的解决方式。这就是作者提出的: Process orienta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the guilding principle that there are no failures, only ineffective solutions. 而方案有无数多,过程关注的思维方式就容易使我们的注意力从有限的失败转移到无限的解决方案。
作者在本节最后直击我们经历的大部分教育—— The style of education that concentrates on outcomes generally also presents facts unconditionally.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mindllessness. 我们的教育,习惯找参考答案,习惯找权威,习惯把话说的很死,习惯不留余地,习惯一刀切的心智模式。By teaching absolutes we pass our cultur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这样的习惯造成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念力缺失的代代相传。不能否认,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稳固,但由此人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写到此,我想到年近百岁的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在朗读者节目时,一片纯真,饱含情感,诙谐幽默,坚定从容,满满的正念,满满的可爱可贵的人性彰显。许先生说: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我翻译的东西比人家好,或者比自己更好,这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
最后,以许先生送给观众的话自勉:生命是可以自己的掌握的。每天过好每一天,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