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
出国以后才慢慢意识到,
原来自己之前的生活都被越界了。
01
回想一下我们家族聚会的情景吧:
上学的时候,他们说
听起来,感觉是
工作了他们说
听起来,感觉是
后来话题又变成
听起来,感觉是
然后他们会说
听起来,感觉是
一场欢乐的聚会,渐渐的就变成了长辈对晚辈的批评会!常常你的回答只会招来更多的问题,如果你说的内容和他们的预期不同,他们就会各种搬出道听途说的故事来『教育』你一番。
你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原本属于你的生活、选择,现在却有一群人要强行插入很多他们的『建议』,试图左右你的意志。我常常特别怀疑,每一个成熟的个体真的能那么容易被左右吗?如果不能,那除了窥探隐私,打击他人,其意义何在?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中国大家长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都曾经特别反感上述那些行为,但为什么很多人随着年龄渐长,也会同样的方式去『指导』后辈?!为什么最终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类人?
我觉得根源就在于:他们自己没有喊出也没有遭遇别人对其喊出——关你屁事!
02
中国的家庭聚会常常会出现不断打探隐私,左右意志的事,这种情况估计欧美国家的人真的不可想象!因为个人隐私是极为重要的事,即便再亲近的人也避讳涉及隐私!这里讲一个让我特别印象深刻事:
经历这件事情的主角是我的一位学姐,在美国的学校里工作,一天电话急促地响了起来,是一位学生家长。
“我给你打电话是询问我的儿子为什么当掉了在这门课?”
这位学姐没有犹豫,马上回答:“很对不起,但是请你理解,没有你儿子的许可,我是不能和你讨论他在学校的任何事情的。”
“他的成绩和你的电话号码就是他亲口告诉我的,所以我才能给你打这个电话,要不我叫他过来,亲自给你许可?”
学姐耐心地回答:“您的孩子可以去学校注册部的网页,在那里下载书面许可书,填好后,签上名,然后传真、邮寄、或者扫描后通过他本人学校的邮件发给我,联邦法案和学校校规明确地规定了口头许可是无效的。”
“难道我付钱他上学,我连他在学校的情况都无权知道吗?”这位家长听起来有着很浓重的南美口音,像是第一代移民,也难怪他对美国人这习以为常的隐私法案(Privacy Act, 作者译)不够熟悉。学姐只能进一步耐心解释道:“实在对不起,您的儿子已经过了18岁,按弗吉尼亚州的法律,他已经是成年人了,他在学校的所有记录受美国联邦隐私法的保护,没有他的书面许可,我无权向您泄露任何有关你儿子的情况。”
是的!就是这么重视隐私即使是你的父母,他们生养了你,也无权在不经过你同意的情况下来打探你的隐私。另外在美国作业和试卷等亲自递给本人,学校网络成绩数据库的设立也是这样,每位学生却只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全班的平均成绩。
03
西方的文化强调独立自主,所以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注意界限感以及隐私的保护,很多话题如果会引起某人的不适或者尴尬,大家都会主动的避开或者停止询问。
而这点和中国注重集体和谐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虽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空间以及居住环境越来越高,对于个人隐私的要求也在变高。但是心理上的个人空间以及家庭空间还是深受文化的影响,是模糊不清的。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的时候,他很难觉察到,也不愿去承认别人与自己是不同的。因为作为一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和灌输『大家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是一家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诸如此类的概念,而很少去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这里并不是想说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有多么糟糕,事实上,在中国的社会生存有时候是需要依赖这种模糊的界限感的,因为它会提供归属感。但是作为渐渐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或者还在调整适应中的留学生们,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诸如『他为什么连这个都要管』和『他为什么这个都不管』的困惑。而这些困扰大多都对于界限感的的重新定义。
04
中西方确实有文化差异,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每个人的自我权益其实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争取隐私权益是一件很普遍很正常的事!因为社会中每个个体是需要发生相互关系的,但每个个体又都有一套各自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方法。你之蜜糖,我之毒药。在个体与个体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触及或者侵袭边界的情况,这会让被触及边界的人感觉到被冒犯,这时候如不去维权,对方可能还是无感的呢!
当遭遇非常私人,或者令你觉得不舒服或者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时,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明确的告诉对方你的界限——『这与你无关』或者『我不想讨论这个』。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回答太过生硬,可以试着把问题抛回去,比如『你为什么你要问这个呢?』把话题引到对方身上去。通过这样的方式,你才可以保护好自己的界限感,省去很多无力也无用的辩解。
记住,所谓的“关你屁事”其实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对我们的任何评价,这样的你,不会在不知不觉中签下限制自己的契约。也永远不要去肆意的评价别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为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