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对音高变化非常敏感。
音乐的诞生早于文明的诞生,人类最早的乐器骨笛诞生于上万年前,早于文字出现。
人类祖先用变化的音高(即旋律)传递信息,于是有了最早的乐器。旋律是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不同音高长短轻重组合在一起的一段声音。旋律并不一定只存在于音乐当中,语气语调的本质也是旋律。
音乐主要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
音乐中的节奏主要由鼓来提供,其他乐器也可以营造节奏感。
音乐中的和声与主旋律是不同的音,叠加在一起丰富了音乐的听感。
伴奏同时提供节奏与和声的功能,吉他在演奏不同音高时可以和声,没有音高变化时也能负责节奏。
音符从何而来:
2500多年前,中国人用三分损益法确定音符间的排列关系,同时期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用五度相生律确定音符排列,两者名称不同而原理接近。
音符一直存在于大自然中,人类只是总结制定出了音律。
乐器发出的声音由很多声音叠加在一起的,这些声音之间的比例排列是固定的,天然存在(自然泛音列)。
朱载堉于1581年发明十二平均律,如今世上几乎所有乐器都通过十二平均律定音,十二平均律是现代音乐理论的基础。
转调是现代音乐的基础,而传统的自然泛音列音高差不固定无法实现转调。十二平均律使自由转调成为可能。
西方传教士将十二平均律带回欧洲时恰逢五线谱出现。五线谱可以同时记录音乐三要素并准确记录和声,五线谱与十二平均律结合诞生了古典音乐及其理论。
当人被一段旋律“洗脑”,意味着他接收到了旋律所传递的信息。用音乐叙事传递信息的两个手段:用音的高低起伏模拟对话,用和谐或紧张的和声营造情绪。
五度是自然界最常见的音,也是自然泛音列中最和谐的跨度,通常用于表达和谐的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