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出轨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网络和商业的发达以及人们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为出轨创造了条件。
即算出轨会导致离婚,也没能阻止那些蠢蠢欲动的心。
很多人都认为是人们的道德感越来越低了,所以,才导致了出轨事件的频发。
不可否认,道德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人,他们对人和善,孝敬父母,重友谊,但最后也有了婚外恋。
比如,《我的前半生》里的陈俊生,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他和罗子君结婚的时候,他曾承诺会养罗子君一辈子。
他当时说的这句话绝对是真心话,只是经过时间的流逝及罗子君的过度消费,让他在婚姻里渐渐地感到了疲倦。
在他与凌玲发生婚外情的时候,他其实很痛苦,内心经过无数次挣扎,只是最终经不起凌玲一次又一次的挑唆,才向罗子君提出了离婚。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一些人道德很高,他们也曾经非常鄙视搞婚外情的人,但不知不觉中,自已也走上了出轨这条道路。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
1
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考虑事情时,有时候会因为特殊的情境和目的,出现认知错误,犯下不该犯的错。
这个心理定律是根据一个故事引申出来的。
美国有一个叫托比的人,他大学毕业后,想开办自已的公司。在开办公司之初,他曾对他爸承诺一定会遵守法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
但在后面的运营过程中,公司的资金周转不灵,出现严重亏损,他为了扭转局面,让员工做假帐,最后因为造成多家公司破产而入狱了。
坐牢后的托比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已曾经郑重向父亲允诺过不会做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怎么最后就这样做了呢?
这是因为托比在经营公司时有一种商业认知框架,他极度渴望成功,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挽救公司的目标上。与此同时,他对父亲的承诺就变淡了,他心中的道德框架也就变成了一个盲点。
同理,很多人在出轨前期感受到的是婚外情带来的刺激与美好,而感受不到婚外情对自已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就会尽一切努力想去拥有这种美好,从而在心中放下曾经的道德框架。
如果婚外情也发生在你身上,那么,你就要跳出这种所谓的“感情带来美好”的框架,将自已的头脑转回到自已的道德框架上。
在心里不断重复出轨是有背道德的,那么,你可能还能挽回一些不好的局面。
2
需求层次的提升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现代人过得很安稳,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这时,我们的需求就停在了第三层次上——爱与归属的需求。
这就是说,我们当前对感情的需求越来越重了。
如果夫妻双方感情淡漠,经常吵架,或者在婚姻中没有感受到对方的爱意,那么有第三者在旁边嘘寒问暖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婚外情。
我们常把“经营婚姻”挂在嘴边,它指的就是每个人都要懂得维护夫妻双方的感情,避免出现一方情感空虚而导致出轨的情况。
3
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对于别人的行为进行评判时会依靠内部归因,评判自已时,则依赖环境归因的一种偏见。
在这个问题上,出轨之人看待别人出轨时都会说是那个人的人品有问题,但自已出轨时,就会说这是环境问题引起的。
他们对自已出轨之事被曝光一般都会很急躁,但他们马上能找到一个借口,那就是:社会上这么多人都出轨,我怎么就不能出轨?我就是受他们影响的。
综上三点,我们终究明白了道德敌不过人性。所以,我们多了解人性,才能更理智地维护好自已的情感和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