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初级研修班时,就已经在祈盼上中级研修班了。
等我上了中级研修班后才发现,只有激情是不行的,我感觉到了,就一个字:”难“。我知道,我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脚步。
无他,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太少了。初级研修班学习的内容我还没来得及消化,中级研修班的内容已经扑面而来,我发现我已进入焦虑状态,这段时间即使碰到一点小事儿,我都会小题大作,情绪说来就来。
三天两头我会觉得烦躁,无名火常常会冒出来,以至于家人都跟着遭了殃。
因为我的反复,最近与家人关系十分紧张,尤其是孩子,更是难以接受的我的这种状态,她的情绪也跟着我起起伏伏。
在这期间,我又选择了逃避,我同时参加了很多其他课程,试图掩饰我跟不上的焦虑,但我却发现根本无济于事,越掩饰反而越焦虑,这让我抓狂。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心跳也跟着加快。
直到有一天,我与孩子再度起冲突,孩子生气到不愿多和我说一句话。我开始反思自己,我这到底是怎么了?
本来以为学习是为了让我更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与家人关系更好,与朋友关系更加和谐。可是为什么学得越多,反而越痛苦呢?原来是我的认知出了问题。是我“以为”的假设带来了我的痛苦。
我深切体会了“知道做不到”的痛苦。这种感觉太让人难过了,难过时,会觉得还不如啥也不学呢。
都说“无知而无畏”,或许这样的人反而是最幸福的。
我呢,“知道自己知道”,却做不到“不知道自己知道”,因此会心生痛苦。
当然我也知道,这种状态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
我就这样挣扎着,逃避着,坚持着,一边找各种借口不去完成作业,一边“嫉妒“”着那些完成作业的同修们。
这期间,洪莉、晓秋、翠芹,宋鲲,好多小伙伴都与我有互动,督促我完成作业,这让我十分感激,同时我也看到李老师在一次次鼓励着我们,并一次次放宽完成作业的要求。
我除了发了《天上的街市》和《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外,没再往群里发视频。其实我也录了几个视频,终因录制效果不满意,全部都删掉了,我这”拖延症”又犯了。
我每天都要关注群里的动向,也会认真观看同修们的视频,我发现,只要录制视频的同修,效果是越来越好。表情越来越轻松,动作也越来越自然,真的是羡慕。
讫今为止,我仍然没有准备好要讲的PPT制作,真的是很汗颜。硬着头皮写这篇研修报告,回想这三个月所学的内容,觉得老师讲了很多点,可是我却一个也抓不住。
老师曾说过,如果初级研修班我抛出去的是珍珠的话,那么中级研修班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的过程。珍珠不值钱,但项链却很值钱。这个串项链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的蜕变。就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给大家,让大家爱听、并听懂我们所讲的。这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是那个被难住的人。
我知道我欠缺的是实践训练,做不到的原因,归根到底就一个字:“懒”。承认 自己“懒”也不是易事,当然这也是事实,我先为自己贴上这个标签,“我就是懒永红”,心安理得后,再开始为自己撕下这个标签来。
学习效果好坏,除了名师指路外,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所下功夫的多少,在我看来时间与空间同样重要。
像我这样不自觉的学生,其实到现场效果会更好。一来可以面对老师更多的提问,尽管答不上来,却会提前去寻找答案;二来会与老师、同学们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情感角度来讲,也会更加亲近,这点毋庸置疑。
错过的也就错过了,时间不会倒流,能做的只有继续往下走。
我发现跟随老师学习,目前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查找资料,百度是运用最多的。另外与他人交流时学会了提问,提问的角度一定会与对方不同,不为彰显自己,只为引发他人更多的思考。
我也开始喜欢与他人交流了,通过与对方的交流,寻找自己身上存在的盲点(乔哈里之窗),从而扩大自己的“自我意识性扩大化探索”让自己继续向前走。
这段日子,我也开始知道,我常常会陷于这四个“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知道自己知道(觉察);不知道自己知道(习惯),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这是一个让自己痛苦的过程,却也是让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的漩涡里,并在这里苦苦挣扎,我相信我可以走出来,从而进入下一个“不知道”的境界。
我也开始思考这四句话:把别人当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别人(换位思考);把自己当自己(自尊);把别人当别人(边界),这看似不复杂的四句话,琢磨起来却格外烧脑,需要我回到生活中与具体案例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搞明白,目前尚在探寻中。
人与人的关系除了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空间距离”外,老师又给了我们开辟了另一个视角,那就是从“装、服、体、心”,去看待人与人的关系。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当我们与亲人发生冲突时,尽量缩小空间距离,最好是在肢体有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拉着手,搂着肩等,这样关系就不至于破坏太多。俗语说的好:“床头打架,床尾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用亲子关系中的三角理论很快就给我们梳理出来一个健康家庭的等腰三角形。一个家庭健康的关系应该是,爸妈在上面,孩子在下面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
如果不是这样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一定是关系出问题了,不是母子(女)太近,就是父子(女)太近,要想改善这个状况,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来重新构建一个等腰三角形:从而达成新的平衡关系。
关于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孩子才能更幸福?这就牵扯到怎样的妈妈才会带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是一百分的母亲,六十分的母亲,还是零分的母亲?老师给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根据不同的孩子,给出不同的做法。
总体原则是:孩子能做的事,妈妈坚决不要做;孩子不能做的事,妈妈坚决替他(她)做,既不纵容,也不苛责。只有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阳光的孩子。
关键问题又来了,妈妈如何“拿捏”这个度很重要。诊断先于治疗,通过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们最终可以成为六十分的母亲。拥有六十分母亲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让我们向六十分妈妈看齐。
追根漱源,让我们再回到孩子最初的四种依恋关系、依恋的四个阶段上来。这是孩子成长的源头,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任何故事的最初起源。孩子性格的养成除了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也同样重要。
想说的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后续要做的事情。课程已接近尾声,我却还没做好结束的准备,原来我这么害怕分离,尽管知道大家还在这里,但终有一丝离别的情绪涌上心头,心中是发堵的,很难受。
我最喜欢的状态就是独处,与人的关系不远也不近,不闲也不淡。回看自己,内心早已是汹涌澎湃,外在却是波澜不惊,非常渴望别人走近,却又不敢承接这份感情,典型的矛盾冲突体,慢慢改进吧。
非常感恩李老师,从我第一次听李老师线下课开始,我就巳经认定了李老师,我找到了我可以终身跟随学习的老师了,我很开心。我相信老师说的话“信则灵”。对李老师,我是信服的。虽然现在我还做的不好,但我有信心跟下去。
每一次看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心中都非常温暖,每每看到老师提问大家时既渴望回答却又庆幸我不在场,我知道老师提的问题,我大多数是不会的。不过老师提问时,我也会去翻书寻找答案,有时也会偷懒,听同学们念答案。
非常感恩我的同修们。这次一起上中级研修班的,基本上还是我初级研修班的同学。从去年到现在,大约多半年的时间几乎天天都泡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远程。只要有时间我每天早,晚几乎都要进群看一看是否有信息,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呢。
因我本人客观原因,非常遗憾这次不能和大家一起聚餐了,但是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然可以一起走下去,在这里再次感恩李老师,因为有了李老师创立“新阳光心理研究所”的初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场相聚,也因为我们的“不甘心”才让我们聚在了一起,时间、空间刚刚好,缘份就是这么巧妙。
一位好老师,一群好同学,一辈子,一件事,一起走!我爱大家,我爱“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