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我的读书阶段除了中高考时有一个考学校的目标,但不深入不持久,其它阶段好像对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好了想去干嘛概念并不清晰。
大学时期考研的目标还是很坚定的,根源是我对好学校和好学生的向往。它让我在大学期间有事可做,让我和喜欢的学校喜欢的同学在一起,让我遇到困难时能想起曾经的无所畏惧,多一分信心。
现在觉得读书的好处还挺多的,像是受高人指点,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读书就是四处借力和蓄力,让自己变强大的过程。它像运动一样,可能会苦会累,但是达到一定量就能看到改变,会慢慢爱上这份付出与辛劳。
我明白得晚了些,孩子若能早些觉知,就能更早受益,家长们可以做些引导。
1.家风很重要。
孩子像一颗纤细娇弱的幼苗,家庭是幼苗下孕育它的土壤。好的家风让苗长得茁壮。在我眼里,家风是具体的,人格化的(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信自强、总结反思......都算),它是长期、持续性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对于长者和智者来说,它是治理家族使其繁荣兴旺的纲领,更是给后辈的传家宝。
朋友舅舅因为考大学从农村到了城市,做了工程师,改变了命运。家里都会重视学习,相信唯有读书能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所以舅舅就是后辈的榜样,是家风的一部分。后辈们耳濡目染,从小就有榜样,都成了尖子生。
2.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励志电影都是很好的励志范本。
学习除了在竞争中取得骄人成绩,改变自身命运,应该还有很多用处。这次疫情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未来人类受到的挑战更大需要让孩子更早地感受到压力和责任,努力才能有的放矢。
假期里一位家长给孩子听了喜马拉雅上的《少儿历史故事》,孩子听完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强大,拥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现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却是短板?孩子自己琢磨出了些学习的意义,现在也很有干劲。
优秀的人物传记就像是书法的字帖,想过好这一生都有个从临帖到自我创作的过程。让孩子多受这些人物这些故事的影响,启发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电影效果相近,氛围更轻松,但文字给予人的想象力和值得反复咀嚼的特质是电影无法取代的。
坚持阅读是让后进孩子发生质变的有效途径,因为他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思维会受到冲击与发展,会内化成一种内驱力,让他有自我提升的动力。
3.树立身边的榜样。
很多爸爸妈妈总会对孩子说你看隔壁谁谁谁,这样的比较在六岁前会管用(不要常用),慢慢地会引起孩子的自卑和反感。
办公室同事家的姑娘就很不喜欢妈妈这么说。同事会解释,这就像妈妈给你买的名人传记,不是希望你成为他们,而是希望你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学到些什么,然后成为我唯一的宝贝,你自己。
爸爸妈妈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一学xx,他是怎么做的,如果你也能这样就云云。用一种建议的语气去憧憬改变现状后的效果,应该会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教孩子多欣赏他人的优点,博采众长,不论从为人还是治学上都能让他们受益。
4.孩子学习懈怠时,不妨让他们干干家务吃吃苦。
邻班的学生,学习很懒散,妈妈觉得以儿子现在的能力,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捡塑料瓶。于是周末带他去东湖绿道捡了两天塑料瓶,从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七点,刚开始孩子觉得很好玩,慢慢地,觉得疲惫,知道学习是相对轻松的工作。学习态度实现了大逆转。
生活中的苦,吃过了才知道甜的滋味很幸福,有时候,没那么苦就是一种幸福。学习是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权利的途径之一。
5.要把内心积极的想法,美好的志向写下来。
很多孩子的志向是一时兴起。应该把美好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多些细致思考,最好能长期的目标和短期计划相结合,这样更容易看到积极的变化。
有研究表明人群当中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有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的跟踪结果显示,那3%目标清晰不曾更改的孩子几乎都成了各界顶尖人士,如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10%的同学,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他们的短期不断被实现,大多成了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主管等,60%的同学几乎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没有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的同学几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常常吃社会救济,常常抱怨社会。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怎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的儿时一定都有过想拥有某个玩具或想去哪里玩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若加以引导也可以是想买一本书,想考第几名,想要成为谁。“我要学习”与“要我学习”的效果差异不言自明。给孩子励志的过程是缓慢的,但一旦成功效果深远,持久。
愿每个孩子都能早些弄清“我是谁和我想去哪里”,做一个有自知有方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