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新的学期的第一周的确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认真完成寒假小任务(英语小报)的同学,水平超出我的期待;开学第一周,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波动,比如原本积极的孩子变得懒散了,而原本表现一般的孩子又变得积极了,甚至有时候让人眼前一亮。。。。。。开学第一周我们老师之间聊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学生们开学的表现以及前后的对比了。
闲聊中我们都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外面提前进行学科学习的孩子越往后,表现反而越不佳。我们总结了一下其中的利弊。首先,在外提前学习点孩子在入学前期的课堂表现的确比较积极和自信,但正因为此,也容易出现骄傲的心态;其二,由于在幼儿阶段提前学的部分小学内容,多是在校外小班制机构里以短、快、促的形式获得的以及及时的鼓励,孩子习惯了短时间学习并及时过得老师的关注鼓励,这种习惯对于在中、大班制的小学课堂里,在进入小学系统地接受学科知识时,显得缺乏耐心,比较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这也严重的阻碍其在小学阶段最关键的学习习惯培养;再者, 虽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培养出自信,但若鼓励的不恰当,也容易滋生孩子的自满和骄傲的心态,比如孩子在小班制的校外课堂里经常得到老师的鼓励,“你真棒”“very good”等宽而泛的鼓励,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好,但他不知道具体好在哪,因此当他来到学校系统地接受教育时,就只顾一味的表现自己,而且听不进老师的批评,即便错了,也不愿意承认。也因为此原因,提前学习学科知识的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课堂及生活习惯培养比没有提前进行学科学习的孩子还要长。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因为外面学的内容是零碎的、非系统化的,孩子升入小学后,初期对课堂上的内容似懂非懂,因此在课堂上当遇到他熟悉的,他就表现得特别积极,但当遇到不熟悉的内容时,他便没有耐心去听老师讲解(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前期短促、零碎的学习方式了),其实不利于其学习习惯的培养。
所以总的来说,是在缺乏良好的引导的情况下,提前进行小学学科知识学习,反而会耽搁孩子,特别是在学习习惯上的培养上,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作为一线的又刚接一年级的老师,我的感触的确很深,在与同事们的闲聊中,原来大家都有这样的发现。而这个大家共同的发现,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但当前的思考还不够深入,但随着之后的逐步的了解和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也许这就是我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
想到就做,不一定是一个大的方向,也不一定能成为硕士论文,但有了想法先去尝试总归是好的,是有所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