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有一把锁,钥匙在自己手上,要不要把锁打开在于你自己。
开?不开?
《清单人生》中布里特玛丽是一位63岁的家庭主妇,与企业家丈夫共同生活。她喜欢列出清单做自己计划好的事,丈夫占据了清单的绝大部分。以丈夫为中心和对完成清单工作的执着追求变成一把无形的锁,将她曾经的伤害锁上,对生活的梦想锁上,对幸福的憧憬也锁上,丈夫的追求就是她的追求,丈夫的梦想就是她的梦想。
有一天,她拿起丈夫扔在洗衣机里的衣服,不太明显的口红印还附着熟悉的香水味,那一刻她知道心中的那把锁再也锁不上了。
内心的包容性很强,那些成长中的尴尬、缺点、自卑、胆怯、悲伤,以及一系列给你带来影响或可能会给你造成影响的,你觉得无法包容的事,无论多少,只要你愿意,都可以装进来锁上。
锁的保质期是一辈子,时间太久,那些锁住的故事越来越多,锁就升级成了枷锁,它时常在你面对选择的时候,把锁住的经历和情绪释放出来,左右你的决定,代替你做决定。
布里特玛丽想起一则新闻片段,与她同岁的女人在家死去几周之后才被人发现,自己会不会以后也是这个结局?在难过和悲伤的双重驱使下,她来到社区劳务就业中心,谋取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社区管理员。
锁的质量特别好,钥匙不可复制,芸芸众生仅一人有开锁的权利,那就是自己。
开多少?
开锁也有程度上的选择,不同程度也带来不同的结果。
选择打开一部分心锁的人,仅凭内心锁住的过往经验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来评价,坚持自己的观点,偶尔让步但基本不愿意改变。选择打开一半心锁的人,愿意用多角度看待问题,也愿意主动发现和及时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但在自己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就任由心中的枷锁代替他做决定。选择将心锁全部打开的人,也就是“心中无碍”之人,比如曾国藩“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思,下决心改变。
当然,也有选择永远不打开锁的人,这种人比较自我中心,所有人必须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地球都要围着他转。
布里特玛丽是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她的心锁开了一半,把丈夫需求的部分完全打开,把自己追求的部分完全锁上。丈夫的时间就是自己的时间,丈夫前妻子女的喜好就是自己的喜好;丈夫不喜欢她出去工作,她就一心在家擦干净窗户的每一块玻璃;丈夫不喜欢她生小孩,她就不生小孩;她最在意的,是别人对丈夫的看法,直到丈夫心脏病发躺在医院里,接到那个女人的电话。
布里特玛丽驾车来到偏远的博格社区,开始第一次独自生活的她第一次使用手机,第一次不按照自己清单上的计划办事,第一次破格当上年纪最大的足球教练,有洁癖的她第一次与老鼠和平共处...在博格,曾经淑女庄重的她一反常态在球场为球员呐喊助威,允许孩子们进屋而不是先撒苏打粉,在窗台与别人喝酒醉酒囧态百出,结交一群朋友而不再以丈夫为中心...另一半锁正在她自己的引导下逐渐被打开。
怎么开?
心中的枷锁源于执念,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都是执念的苦痛。打开心中的枷锁,就是要放下心中的执念,放下对自我和对他人的评判,用包容的心过从容的生活。
博格偏远的地理环境和较差的经济环境让许多人都搬离了博格,劳动力们也纷纷到其他地方赚钱养家,留下的一堆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那里所有人最大的爱好是足球。在博格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也让这位老太太打开心中的枷锁,开启新的征程。
从不喜欢足球的布里特玛丽为了实现孩子们成立球队的梦想,扛起当教练的责任,克服自己不善于交际的难题,一次次的与社区居民沟通,为他们看守铺面、打扫屋子,说服他们支持帮助孩子们踢球;她有严重的洁癖,家中每天要撒很多遍小苏打,不断擦拭消毒,但孩子们的到来让她将自己的洁癖暂时放在一边,陪孩子们坐着一起看球赛,甚至为了孩子们说的“球队得分时人在哪里就不要动,否则会破坏得分好运。”这句话,一直呆在厕所1个多小时,最终球队获得胜利,孩子们把她奉为“幸运之神”。
她放下了刚到博格时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不自信,接受别人的善意,和孩子们混在一起,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布里特玛丽的改变让博格的居民更加舍不得她,强烈要求任职期满的她留下来;丈夫受到她个人魅力的影响也开始回心转意,到博格打算接她回家…
又面临选择的她在放下过往经历的评判之后,心中的枷锁已经完全打开,无法再代替她做决定,她发现自己一直有想要去巴黎旅行的梦想,于是,这次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再出发,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