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性。面对同一场景下,不同的思考和认知带来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人天生乐观开朗,遇到多大的难事都微笑面对。有人始终阴郁低沉,即使生活一路顺畅,也总会担忧各种问题可能纷沓而至。那是什么造就了人群中不同的认知模式,性格是天生还是可以被改造的?在近一期的TED演讲中,对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解答。
受益框架VS受损框架思考模式
相信大家都熟知半杯水的试验。同样半杯水,正向思考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太好了,还有半杯水”,而负向思考模式得出的结论是“不好了,只剩下半杯水”。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场景,认知却是截然不同?研究发现,人类的思考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型,一种是受益框架模型,在这种思考模式下,关注重点是拥有的部分,而相对于另外一种是受损框架模型,关注重点是损失的部分。而我们人类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倾向于受损框架的思考模式。并且这种关注损失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演讲者以自身经历来诠释这种受损思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她以自己论文通过情况与自身情绪变化做比对。当论文通过后,会带来喜悦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情绪体验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论文未通过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却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就算是后来论文通过后,情绪体验也未能回到正常的水平。这个对比揭示出,受损框架思考模式所带来的影响远大于事件真正的影响。当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人类的进化过程,发现其实人类大脑构造天生就是具备了主动寻找负面信息,并且长期留存下来的功能。这种功能是为了及时发现危险,保障自身生存的一种能力。经过自然界上亿年的演进,这种受损思考模式已经固化为人类大脑天生的思考模型,当需要做判断出时,大脑会像电脑程序般自动执行这种受损框架的思考模式,并得出与之相符的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尽管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比过往有很大的差异,很多风险情况都不存在了,可是人类大脑的思考模式还是会按照亿万年留存下来的方式去执行。
思考模式的转换
既然有这两种思考模式。也认识到受损框架的思考模式的局限性。那人们是否可以很自由地把受损框架思考模式转换为受益框架思考模式?很遗憾地是,科学试验证明,思考模式的转换并不容易。科学家做了一项试验,在同一个事件中,用关注负面部分与关注正面分别为两类人群做描述。同时测量两类试验人群的感知。接着对这两类人群转换为相反的关注描述,再测量他们的感知。试验结果发现,负面感知的人群转换为正向感知需要11秒,而正面感知转换为负向感知却只需7秒。人类的生物本能,让思考模式更容易偏向于受损框架。
科学家发现,人们更容易关注负面信息,陷入负面情绪。正向思考模式的建立,是需要在大量的练习基础上实现的。需要通过大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正向意识,从而实现受益框架思考模式。举例来说,我们在一天的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而容易记住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强制回忆,与他人分享等途径来把正面信息做不断的强化,并且有意地识忽略负面信息。经年累月的重复后,大脑神经元所建立起来的通路,才能建立正向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