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正在和她老公闹离婚。静静的老公比她大十多岁,婚前自己承包工程,也算是衣食无忧,没想到结婚后男方却变了样,这几年一直没工作,沉迷在股市中无法自拔,矛盾积累就会爆发问题。最近两家人已经撕破脸皮,闹得不可开交,准备离婚。前些日子她从市里回来,我们一起去河边散步,说起近况,不胜唏嘘。
在说起当时选择结婚的原因时,静静说当时可能是有点冲动了,从小父亲对自己总是说教,总觉得父亲不爱自己,缺爱。而几年前她老公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这种缺失,那似乎是一种如父亲般的温暖,所以两个人结婚了。
事情已经发生,谈对错已经没有必要,但有一点我俩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精神交流。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小男孩12年不开口说话,最终确诊为抑郁症。由于父母给的关爱太少,不是责骂就是冷漠,导致小小年纪的他很痛苦,觉得没有关爱,于是就隔断了与家人的交流。有一句话叫做“沉默是最大的哭声”,就是在这样的沉默里,他度过了12年的时间。最可悲的是,直到现在父母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孩子已经由抑郁转为精神分裂了。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应该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健康。这就反映了当下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父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太少,沟通太少。
父母,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童年时期,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想法、有沟通力、有行动力的个体。
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一味的溺爱或者是严厉的批评教育,而是需要沟通,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家长顶嘴、自私、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等就会是下一代最紧迫的问题。
小时候学习不好,父母轻则动口、重则动手,从没想过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母为孩子做的所有事都感觉是为孩子好,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
所有的事情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而孩子终究是会长大的,当父母的羽翼不再足够庇护孩子时,就是双方矛盾的交融。家里
父母不认同子女的生活方式、爱好、习惯。
父母怀疑自己孩子的能力,总是觉得孩子需要自己的帮助。
子女太过忙碌,陪伴父母的时间过少,互相寄予的需求不对等。
等等,所有的互相不理解就会产生矛盾。这对于都是至亲的双方来说都是伤感的。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毕业后去外地发展,好不容易找了个工作,可是刚去哪儿哪儿都不顺,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同事,心累的想要找父母诉诉苦,却被几句指责完全扫了兴。第一次这样,再而衰、三而竭。于是成人的我们即使能够独立,明明知道父母是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也想要给父母回应,但可能最终都是沉默与争吵,渐渐地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曾经说过, “父母眼里的我,和真正的那个我,恐怕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我觉得很对。
“你爱你的父母吗?”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毋庸置疑的:“爱”。但即便是在最脆弱和孤独的时候,你是不是最终也会选择自己扛着?对父母“既亲密,又陌生”,这大概是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常态吧。
在《朗读者》有一期节目中,“童话大王”郑渊洁和老父亲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父亲问郑渊洁《童话大王》能写到什么时候,郑渊洁说,父母只要在,就一直写,而父亲则回答:只要你一直写,我和你妈就一直活下去……确实很感动。有人评论说:我想这就是世间最美好的父子关系了”、“如何做父亲,如何做儿女,最简单的就是一个字,爱。爱会让你包容一切”。可是我觉得除了爱,还得有交流!因为只有正确及时的交流才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好。
丰子恺有一本画集《给我的孩子们》,里面的文字表露出的对孩子们的那种赞美、毫不掩饰、有心流露的喜爱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刬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
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 “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罢!
……
丰子恺先生看到了孩子们的童真,并有理解与回应,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他有一组漫画勾勒出父母和孩子的教育问题,看着发人深省。
和静静聊天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共识:那就是未来不管多忙碌,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不是对父母不放心,而是我们看到了出现在我们身上的问题,我们必须去规避这些问题。父母有他们时代的无奈,父母的父母是这样,父母的孩子是这样,但自己的子女可以不这样!尽管我们已经和父母存在代沟,但郑渊洁的那句话我也是赞成的:爱能包容一切。
一切都有幸于爱,能让父母和子女跨越鸿沟,让爱延续。
一切都要有幸于这个时代,能让未来的父母和孩子更懂交流,让我们爱的更好。
更多内容请关注同名公众号:夕如月
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