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周六上课,于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图书馆看书。
这周六在南山图书馆偶遇一本书,最初被它的名字打动——《点灯者—中国需要马小平这样的教师》。

一名普通教师,为何中国如此需要?
随手翻看目录——马小平的生平,媒体,同行,同学,学生,学者集体缅怀。
再看,他曾在深圳中学,东莞中学供职!我把它放进了我的借阅目录。
细看,被马小平感动到泪目。坐在图书馆靠窗的桌上,对面一个小年轻敲击着键盘,我在他略带节奏的键盘敲击声中翻了一页又一页,纸巾也用了一张又一张,丝毫没有担心被人耻笑的尴尬。
几度都有一个冲动,如果能够将马小平老师搬上荧幕就好了。
张桂梅老师被搬上了荧屏,因为她对贫困山区女娃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这是道德层面的歌颂和弘扬。
马小平老师则是“学高为师,德高乃范”的典范,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应试教育框架下人文教育的先驱和典范,真的应该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知道他,学习他。
马小平老师被钱理群视为中学教师中绝无仅有的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的一位教育者。
遗憾的是,马小平老师已经在2012年离开了人世。12年一个轮回,不知道当年无比怀念他的同事,同学,学生们现在是否还能记起他来?如果可能将他搬上荧幕,不知道有没有可能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轨驱动去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
以下是马小平老师《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的文字摘录,以此缅怀——
他说,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
数学老师说:原来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算术应用题,是由于他们不会流畅的阅读。
物理老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让他学好我的物理课呢?
问题的症结终于找到了:
为什么学生不会思考?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会学习?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为什么学生不爱学习?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而为什么学生不会阅读,不爱阅读呢?
那是因为我们做教师的根本没有引导学生去阅读,没有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更没有恰当的引导学生的阅读。
那我们不妨反问自己: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怎样失去的?
是因为语文无趣,阅读无趣。
那语文无趣,阅读无趣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尴尬的答案:学生们正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阅读兴趣的,正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让学生逐渐失去阅读兴趣的。
这不是哪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而是语文教师群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