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对于富二代“产地”还停留在富裕家庭
曾经的“富二代”,在大多数老百姓眼里是那种作风奢靡、好吃懒做、挥金如土、不求上进、跟败家划等号,顾名思义是因为家里有钱、宠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很多城市新中产阶级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劳的富二代越来越多。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却沾上了曾经的富二代的毛病。这个现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觉得不能亏了孩子。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
但很多家庭真的理解错了,很多新闻也有报道,宁肯穷了全家,也不能穷了孩子,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习惯了伸手讨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钱,消费远远超出他的能力。更要命的是,责任心几乎为零。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这种心态会让身边的人对他有很大意见。人际交往上彻底失败。
中国的小孩很多都是由老一辈来照顾的,因此会出现一种补偿心理,这是长辈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穷人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我们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责任,自强自立;
如今,各种创富神话冲击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没有创富的人,把责任推给机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因为看不到希望,只能倾尽所有对孩子进行补偿:我不管你将来如何,至少小时候,别人有的你都有。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个恶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当成吃苦,并以让孩子吃苦为耻。限于自己的眼界,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个错误: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他们的孩子不管学习好不好,反正从来不洗内衣、不打扫卫生、见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绩以外的事情跟他没关系。然后把责任推给应试教育,怪教育界,怪校长,怪老师
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后,成了团队里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
富人穿100块钱的衣服是节俭,穷人穿同款就是穷酸。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贫穷的父母往往培养了孩子过剩的自尊。然而,自尊是虚无的,生活是现实的,虚荣不能帮任何人撑过一生。贫穷家庭的这种自尊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搏命时,他们却抱着热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摆出成功人士的派头,就能成功。
贫富差异,本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当富人已经转变教育方向,开始培养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才,穷人却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弯路:无限度地宠溺孩子,只求成绩,不求其它。
结果,富人家的“穷二代”越来越富,而穷人家的“富二代”越来越穷。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一碗面,害了一个孩子,却惊醒全国无数父母!
一个奶奶经常带着放学的孙子到学校旁边的一家牛肉面店吃面才回家,他们经常点两碗面,每次吃面之前,奶奶总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孩子碗里,然后笑呵呵地看着囫囵吞枣的孙子大口大口地吃。
01、你没有把牛肉给我
这家面店没有服务员,面条一般是老板煮好后,客人自己来端的。这一天,奶奶来端面的时候,干脆拿起筷子,将自己碗里的所有牛肉都夹到另外一个碗里,然后才端着两碗面到孙子面前。店主看到这情形猛摇头,但没吭声。
奶奶微笑着让孙子吃,但孙子盯着奶奶的碗,皱了皱眉毛,“奶奶,你今天怎么没将牛肉给我?”
奶奶说自己的牛肉已经在端来前全部夹给他了,但孙子不相信,在那里大叫:“你骗人!你肯定将牛肉偷偷藏起来了!”一边叫嚷一边用筷子往奶奶碗里掏,竟然将全部面条都掏在了桌子上!
奶奶露出无奈的表情,一边说你真不听话,一边用筷子将桌面上的面夹回自己碗里。
02、我的面不卖给你
“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么能这样?我不吃了,不吃了……”周围的食客都匪夷所思地看着这个小霸王。
奶奶叹了一口气,“不吃会饿肚子的,那我再买一碗吧!”
正要开口,店老板冷冷地说:“不好意思,我的面不卖给你们了!”
奶奶无奈地坐回去,“我的牛肉已经给你了,我真的没偷吃!”
这时生气的孩子愤怒得连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一伸手,竟将桌面上两碗面都打掉,气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后面。
周围的人投去谴责的目光,这孩子也太霸道了,这个奶奶怎么能这样溺爱孙子?
没多久,孩子带来了一个男人,看样子,应该是孩子的爸爸,后面跟着的奶奶在抹泪。
这个男人一进门径直找到了店主,说:“给我三碗面!”然后气呼呼地坐下。
03、我买的面,我说了算
店主没吭声,给他们做了三碗面。三碗面一放下,男人将其中两碗面的牛肉全部夹到了孩子面前,“老板,过来!”当店主走近后,男人敲着桌子说:“我给钱买的面,我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喜欢给我儿子吃就给我儿子吃,你看,我全部夹给了我儿子。现在我们还不想吃你的面了!”
说完,往碗里吐痰、吐口水!!然后甩下了100元,牵着孩子的手走了。
店主生气得掉泪,说当初拒绝卖第三碗面给婆孙,是希望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还想让老人知道那样溺爱孩子是不对的,没想到给自己招来侮辱,这个社会好人难做!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被溺爱的孩子没前途,教育孩子时这四种行为不要有
1.无原则袒护
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也是孩子最大的依仗,保护孩子本没有错,但是也应该有原则。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无原则袒护,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孩子划车后,家长袒护。
结果车主忍无可忍,于是便采用了新办法。他不责骂这个熊孩子,相反还夸奖孩子做得好,给了孩子十块钱。孩子受到鼓励之后,于是便把整个小区的车都给划了。最后整个小区的人找上门的时候,家长是欲哭无泪。照顾孩子也是如此,有错就认,绝对不能无原则袒护。
2.孩子有求必应
有些家长说自己从小吃了不少苦,所以不希望孩子吃苦,于是便尽自己全力来满足孩子。事实上当孩子三岁之后便开始社会化,他会采用自己的办法来探索这个社会的规则。如果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那么只会让孩子认为一切都可为。
一个家庭的条件也是有限的,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叛逆,就会采用非常极端的方式,甚至是和家长作对。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家长自己种下的果。
3.包办孩子的一切
家长担心孩子吃苦,担心孩子会走弯路,于是有些家长就包办孩子的一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家长都会安排好。甚至是当孩子反抗的时候,家长还总是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能当白眼狼。
事实上这样不是爱孩子,而是碍孩子,你越是不愿意放手,孩子就越是孩子。家长要明白,你只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孩子的拐杖,如果你硬是如此,那么孩子早晚会瘸的。其实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
4.给孩子君主般待遇
有些家长不但无原则的宠孩子,甚至是家里的一切都要围着孩子转,好吃的给孩子留着,还玩得给孩子。在家里,孩子几乎享受了君主般的待遇。事实上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则是极为不利的。之前就看到一条新闻,说是老人过生日的时候,老人先吃了一口蛋糕,结果孩子就在地上打滚哭闹,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无语。
家长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的软弱,不但如此,还让孩子更加的自私,到了社会他要比一般人更加的困难。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那么将来社会会让孩子吃更多的苦头。为了孩子的以后,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应该慎重。
中国俗话说:“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
这是告诫家长怎么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样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首先走出爱的误区。
经常被过度溺爱的孩子,他们觉得大人所做的一切,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为人着想, 也不知道大人的艰辛和付出。
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骄横乖张,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他们甚至不懂得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
这完全是孩子的错吗?不要只是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样懂事,我家的孩子却是个小霸王。孩子从懵懂无知到变身霸王并非一日之功,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他们就忘记了感恩,他们总在希望别人不断地给予,也不会想到自己要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所以,爱他就教他学会分享,爱他就让他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