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先生带着女儿陪妹妹、妹夫一家去买车。
因为我要陪大宝写作业,并没有一同前行。
01
晚上,女儿回来跟我说:“妈妈,我姨姨都不爱心她小娃娃,我都可爱心她了。”
这小妮子的话,让我先是一愣:“什么是不爱心呢?”
女儿说:“今天在车上,姨姨打了她小娃娃屁股两下,豆豆哭的很伤心。”
我又问:“那你姨姨为什么要打豆豆呢?”
她说:“不知道,豆豆在车上哭,然后姨姨就打了他屁股两下,豆豆哭得更伤心了…我姨都不爱心她小娃娃,我可爱心他啦。”
听到这些,我心里一震,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也是纯粹的!
她用怎样的视角看待父母之于孩子的这种爱?
02
在大街上、超市里…随处可以听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前两天在药店,见到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女儿大约有10岁,儿子大约5岁。
这位母亲是来给儿子看病的,儿子可能有些感冒,坐在母亲的腿上,有说有笑的和母亲互动。
过了一会儿,她女儿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提了两个袋子,还有一块冰激凌。
她看到女儿拿的冰激凌,生气的呵斥道:“这什么天?你拿个冰激凌吃!”
这时候,儿子已经接过了冰淇淋。母亲扭过来头对儿子说:“把冰激凌给她,我们不吃,让她自己吃!”
女儿接过冰激凌,默默地站到一边,儿子哭闹着想要吃。
母亲非常生气地把本来抱在腿上的儿子,忽地一下放在地上,训斥道:“给你排场,你不要拍场,非要这样…”
儿子委屈地拉着妈妈的衣角,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憋回去!憋住!”母亲厉声吼道。儿子呜呜噎噎地,好大一会儿不敢出声。
过了一会儿,轮到他们看病了,医生拿着小电灯给她家儿子看喉咙。
母亲半弯着腰、微笑着和医生说:“我们家孩子有些贫血,怎么样呢?”
此刻,她的脸上挂着微笑,说话也柔声柔气的。
儿子蹭着妈妈的身体,跟妈妈说:“那你回去给我买糖哈…”妈妈瞪了一眼,抱起儿子,说:“给你排场,你不要!”
正说着话,她的女儿从外面跑了进来,手里拿了两个草莓,递给弟弟一个,然后硬要塞到母亲的嘴里,让母亲吃…
而妈妈并没有接,而是训斥道:“你都不敢见钱,又去哪买草莓了?光喜欢花钱!”
03
有多少父母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儿女的事情?
在药店的那个时刻,女儿站在我的旁边,全程看着,从她脸上看出来大大的害怕!
而我,也是充满了难过与不知所措。
母亲对别人的弯腰和微笑,对孩子的疾言厉色。孩子会观察到母亲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态度不一样,他便会产生自卑心理。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普通人的高,甚至于比对自己的要求都高!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如果我不那样做,孩子就会变坏、就会越来越不可管束,或者就像药店里的母女三人,我们认为是为孩子好,为了他们的健康着想,所以不得不做!
荣格说,当你的潜意识无法进入你的意识,它就是你的命运!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事情,当你认为那是没办法的无名火时,正是你的潜意识在控制你。
在公共场合,父母的吼叫声、愤怒声,不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有些人或许说,那我回家再教训这倒霉孩子,太熊了!
可是“你骗得了别人,骗得了自己吗?”
记得曾今在某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自己做的事,不要将来在遇到菩萨时,被她笑话!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有谁天生都是会做父母的,我们必须在做父母这条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做好父母这个神圣的职业。
大人的学习能力跟孩子比起来相差太远,当然不能用自己成长的速度来想象孩子的成长速度。甚至有时候大人“刻意地教”,远不如孩子“自发地学”来得快。
几乎每个家庭里,都在上演着家长和孩子的相爱相杀的故事,家长们很委屈、很无助,孩子们很可怜,他们也在不断的适应这些奇怪的家长。
适应的方式就是“成为考试机器”“在内心排斥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同时也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人。
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