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两天的高强度封闭面试,脑海仍时不时回想那些鲜活年轻的面孔。
不得不说,面试久了,确实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技能(当然更多是时间紧迫不得不如此),简短“望闻问切”后,大体上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都会在个人言谈举止中流露个七七八八。里面会惊喜于某些能力卓越、学业优异、精通四国语言、思维开阔、家境殷实的天之骄子,也惋惜于某些沉默封闭、经历不幸、前景迷惘的碰运气者。
作为职业面试官,职责是优胜劣汰,“十分钟里”不会也没机会对一脸迷茫的同学做更多的询问和干预,但尘埃落定后,自己总是无法控制的回顾和反思,希望能找机会就有些问题跟同学们做个澄清。
有些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会感到困惑,不自信,具体表现就是对自己专业的评价:“语言很难作为一个专业去求职,毕竟在工作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也不算个方向。我自己也很后悔当初报考这个专业,本来高考成绩可以去XX专业的,那时候小也不懂,唉……之所以不考研,因为觉得很没必要,语言能用就好了……跨专业考研太难了啊,自己也没有基础,跟本科专业比没什么优势……啊?专八,还没考,但我有专四,并不觉得专八比专四强到哪个水平,毕竟都能听说读写……”。如何看待这门学科,是每个人的自由。不管同意与否,我都极力赞同独立思考并维护发表观点的自由。但作为面试官,从以上的发言中能看出这位同学并未做好求职的准备:无论意识上还是行动上。
1. 能进入面试的场合,证明专业并没有让你“低人一等”。
既然已经决定求职,首先应该了解企业招人的流程,这一点信息并不难获取。几乎所有校招宣讲的企业都会首先明晰招聘的流程和时间节点,收简历——筛选简历——笔试——面试——发送offer,后面环节可能会稍有不同,但第一关筛简历是必不可少的。HR筛选简历是有符合岗位的要求和标准,如果在这一关没被筛掉,那就意味着专业并不是你的弱点。在面试官面前,反复讨伐从前的自我决定,对目前处境表现出明显的厌恶并不值得提倡。
2. 掌握一门外语,不仅是一项工作技能而已。
首先得承认一点,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的抢手程度,同十几年前相比确实难望项背。但这并不是放弃或嫌弃的理由,毕竟像同传、驻外、翻译等岗位还需要很多专业强劲的人才去填补;老师、报关、贸易等也同样需要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在一些企业中,外语作为工作语言也被格外重视。以上类似的岗位面试中,外语水平就是硬技能,资质证书是门槛,现场考核是能力,只有外语“挑剔嫌弃”应聘者的可能,反之不成立。
观点纷争比较多的是一些通用型岗位,应聘者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管理、金融、营销、外语、理工科专业等等。看到任职资格和JD就该了解该岗位考察的是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比如说沟通理解、信息分析、团队合作、抗压应变等。此时专业只能作为以往学习水平的侧面反应,比如说考级证书。缺少了专业加持,有些同学就开始胆怯,觉得8级和6级听上去也差不多了,更何况不是所有人都清楚TEM4和CET6的区别。那很遗憾,这样想的同学可能并不清楚在这10分钟里,该向面试官展示什么,当然更可能你并没有真正掌握一门外语。
掌握语言,不是背些单词,记住语法那么简单,除了“考”,还要“用”。世界上最早的哥伦布们,如何了解新大陆,攫取财富,管理新种族第一步是什么?身边那些“背包客”,说走就走,饱览各国风土人情,而你为何踯躅不敢行动?同龄人中不乏“斜杠青年”,家教、B站字幕组翻译、海淘代购、论文资料整理等,未出校门却收入不菲……还有很多从古至今的例子,都能证实一个事实:语言的隔阂,对民族可能是文化经济壁垒,对个人是信息、圈子、视野的转变升级。什么企业会费尽人力物力去寻找一堆资格证书?所以请以此为窗,向面试官展示出以语言为媒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出的决策力、创造力和行动力。
此时,可能有些读者正在开启与职场的首次对话,面试是一次博弈,也是一次自身阶段成长的因果。积极促因,坦然承果。成功,是对过去的认可;失败,更是难得的警醒。请不要被动的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