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是节目,读书是读书,不要因为复旦附中武亦姝夺冠,大家就一窝蜂地去背古诗词。这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节目,气质仍然是董卿,专家仍然是滔滔不绝,赛手仍然是死记硬背。
大概是“文化不自信”或找不到“救国出路”,有人疾呼,有人捶胸顿足、抹泪缘故吧,吃饱了才几年的国人开始要“引领世界”了,有人趁机以“寻求心灵的安静”为名,更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胸襟,大倡“国学”,于是,各种解读古籍数目如雨后竹笋般一夜之间冒出了尖牙,欣欣然张开了眼,满世界的春光无限。步后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古诗词大会”也粉墨登场,各路莘莘学子、皓首穷经的专家逐鹿央视。胸有成竹,沉着冷静,一嗔、一笑、一蹙眉,国人尽是才华人。
是的,“一手好字,被键盘毁了”;提笔忘字,被世人笑了;领导读错、写错更是被网民诟病。“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
“当你走在无垠的沙漠,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卧槽,这么多沙子,快跑!”
我们应该学习,而且是终身学习。我们应该读书,而且是终身读书。读书从来都是自己的事,而且读书的门槛最低,“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说。
“大会”成就了一些学子、专家的美誉,但是,“大会”之后呢?是不是国人都去读书了呢?我看未必。
我们为什么不读书?因为“读书无用”。八十年代,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九十年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唱歌的”;二十一世纪,“造原子弹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国人的价值观就说金钱观。后来,慢慢地演变为“有权就有一切”,于是,国人的价值观就是“做官”观。
有人更分析推理说:“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其实也还是“鸡对鸭讲”的“无用”观,骨子里仍然是利益或功利观。这样的观点,读书有用吗?
真正的读书,是阅读后的理解与刻在骨子里的良知与修养。读书,与功利无关。看着冠军的光环,不知有多少学生、老师又要受罪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优秀的成绩、灿烂的霓虹灯、未来的好收入、人上人的理想。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真善美的文化化修养需求。不是一个人背的多,就一定具备真善美的修养,而是融会贯通的一种精神境界。“美是善良”亚里斯多德说;“美是真”黑格尔说。如果我们把学习古诗词仅仅停留在背的层面,进而吟哦表演,歌功颂德,而忘记“美”的时代性、先锋性,这样的理解,不学习会更好,至少不会是“平庸的恶”的帮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话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那些沉浸在古诗词里自淫天上人间、纸醉金迷的唱和应答、牵强附会的解读、倒背如流的表演,不啻是一种时代的讽刺,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历史具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性,每到“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便回头寻找“老祖宗”的古董。有学者指出,晚清学究大都皓首穷经于金石、造字、古诗词研究,而不去接纳西方的自由民主宪政的先进理念,这真是一个奇葩的民族。
计算机代替手工书写,是时代的巨进,至于书写将来如何,非你我今日所能论说,但结果一定是时代的、具体的、实用的。古诗词是否是未来最好的修身养性的文体,不可妄下定义,但古诗词如果失去对厚重、凝练、深邃的生命思考,失去对人类精神的价值追求,那么,它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