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写关于阅读这个话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下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写作能上一个档次,希望自己的观察视角更多元,思考更有逻辑、更深入,表达更简练有内涵。一句话,让写作更容易,自己在每次交作业时都能从容应对。
我看了看书架上层层叠叠的书籍,大大小小有五十多本。有的还未开封,但已经记不起当时为何要买这本书。我不由自主疑惑:我也有囤书癖?这些曾经我一时冲动下购买的书,难道仅仅证明了当初我变好的愿望很强大?
我感到一丝愧疚,一是为花费的钱,二是为找到这些书花费的精力。
然而,我接下来意识到的问题更让我惊醒:难道是这些书让我止步不前?我梦想着总有一天把他们看完(因为都是自己特别想买的书),然而,过去的三个月中,我还没读完一本书。
是不是特别像那件压箱底的衣服,当初兴高采烈买来,幻想着有一天美美的穿上它出尽风头,结果却不尽如意。
一、阅读的本质
我认为,阅读的本质是交流。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出现了几千年的时间,它记载了人类绝大部分智慧的结晶,而阅读就是打开智慧之窗的钥匙。《理性乐观派》中作者认为人类得以发展下来的原因得益于“集体智慧”,而阅读,又能使我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轻而易举地跟莎士比亚、荷马、孔和佛陀的心灵产生共鸣。
二、我们为什么而读?
为求新知、为解惑、为愉悦身心而读。
我们成长的要义之一即是不断了解新知,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丰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有段经典的开头: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句话的涵义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基于生活阅历而形成的彼此不同的价值观,不要单纯以自己的来妄加否定别人的。 要知道,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也想批评你呢?
如何更好地理解人性?罗振宇在他的文章中说道: 在人群中生活,你需要懂一点政治学,知道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你需要知道一点历史,知道什么在凝聚人的共识,这些共识的演进方向是怎么在影响现实和未来。你需要懂一点神经科学,这样才分得清楚,我们脑子里的那些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你还得懂一点哲学,那些终极的大问题,历史上的聪明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思考过,你不用再费一番力气。
这些,都可以通过阅读高效获得。
通过阅读我们还变得更有办法。在专业知识领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学术的前沿;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做一顿简餐,便捷的办法就是查看食谱;当着手准备财务管理时,你的手边最好备有一些理财类的书籍或知识专栏。 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相较于音频和视频等更高效的学习手段,阅读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诗歌和散文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或共鸣。
《现代的玫瑰》一书中关于自由诗写道: 自由诗的精髓,同样难以进行概念归纳。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句著名的诗句感受到现代自由诗的独特精神:电影《星际穿越》引用了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使观众深受感染,它包含着人类面临绝境时的迷惘和悲哀,以及反抗命运的勇敢、探索太空的壮烈等等复杂情感。 功利化的阅读之外,可以用这些阅读材料来愉悦身心。
三、会阅读的人不孤单
阅读这件事,又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可以不断打磨精进的技能,它远不止识字那么简单。想想我们曾经学习的英文阅读理解,就很能体会到每个单词都认识,却读不懂一句话的痛苦。可见,阅读这件事,并不总是很快乐。
首先,警惕书本给你带来的枷锁。
如文章开头所述,书本极容易给人带来一种幻像:拥有书本就是拥有了知识,而天生自命不凡的特质让我们又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买过的每本书都能看完!解决这种心态的办法,就是换一种思路:我知道其中的某一本书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去看,把自己的小书橱当作一个图书馆吧,你永远不会读完其中的每一本书。
这种办法推而广之,适用于任何一种形式的阅读材料。
其次,建立自己的问题树提高阅读效率。
爱因斯坦说,如果我必须用一小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我会花55分钟考虑我是否问对了问题。
试想一下刚买的新房如何从零开始装修?从涂料的选择到客厅的设计,你都需要了解一些专门的知识才行。当然,交给专业的软装公司是最优选择。
古典在他的新书《跃迁》中说到,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从问题出发寻找材料进而解决问题,是高效学习的一种途径。
最后,阅读的效果最好把触发多少行动、解决多少问题作为标准,而不是掌握多少干货。这样,即便只阅读了一本书里的某一句话,如果它不小心触动了你,或者启发了你帮助你解决了当钱的困惑及难题,这本书对于你的影响也是极其重大的。
一个小的建议,每次阅读5分钟,慢慢养成拿书识字的习惯,克服最初的抵触心理,最终掌握阅读这一技能,将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成长和输出。
阅读属于用心生活的人,会阅读的人从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