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顾长卫的电影,这次,又看了他导演的电影《立春》。被感动到 。
《立春》讲述的是几个小人物的故事,以蒋雯丽主演的王彩玲为主线,给我们展现小人物对梦想的热爱和追求。
蒋雯丽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专门找老师学了很长时间的歌剧,后面,她自己完全能用意大利语唱出来。
为了这个角色,不惜扮丑,不在意形象,为了电影艺术,为了更贴合那个角色。
蒋雯丽扮演王彩玲,特地为角色增肥15公斤。她的演技很好,当时这部电影是在包头拍摄的,演员都要讲包头话。
蒋雯丽完全演出了包头一个小人物的感觉。所以《立春》中的王彩玲越往后面看,越可爱起来。因为她真的像平凡普通的我们,没有资源,没有背景,只有一点才华。还有对梦想的追求,以及周围人对她异样的眼光。大龄,长得丑,未婚,还喜欢唱别人听不懂的歌。还和一帮“不靠谱”的人混在一起。
这几个不靠谱的人,其实,是有自己小小梦想的,黄四宝连续好几年考心仪的美术学院,连初试也没过。可是,明明他很有天赋,自学绘画,画得有模有样,得过市里的油画比赛第二名。你能说他没有才华吗?
我觉得,我们对选拔学生是不是有些刻薄?明明有些人很有才华,就是因为这些那些原因就不让人进来。
可进去的人有多少热爱的?很多高考生为了上个好大学,就学点画画什么的,艺考分加上文化分,就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可有几个人爱画画?
为什么就不能给那些明显热爱,明显有天赋的人一个机会?至少,黄四宝没有这样的机会,得过奖?又怎样?他考了那么多次没考上,我不相信完全是黄四宝的问题。
黄四宝后来放弃了绘画梦想,他已经疲倦,被世俗打败。就连他的母亲也说,他就是一只猪,画些没有用的,丢人现眼的画。活到27岁,没给家里一分钱。
他的家人不理解,别人更不会理解。理解他的只能是那些和他有过相同境遇的人。因为同病相怜,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王彩玲初见黄四宝时,他们有过短暂的惺惺相惜。他们都有自己热爱的梦想,不甘于平庸,可是,黄四宝跟王彩玲看起来是一路人。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王彩玲是浪漫的,为了爱不惧世俗的,黄四宝不是,黄四宝觉着王彩玲马上有北京户口,在北京有人脉,能助他一臂之力。所以跟着她去了北京。
王彩玲说,一个男人对女人最深的感情就是爱情。如果不是,那就敬重一些吧。感情一旦裹挟了私利就变质了。
彩玲为了四宝放弃了北京户口,假如四宝有北京户口,是不会像她这样的。
彩玲还有一个朋友:胡金泉,别人都叫他二胰子,他痴迷芭蕾,跳了十几年,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他说,我有时候很厌恶我自己,别人看我跳舞而嫌弃我的眼神,我真想杀死我自己。但是,彩玲安慰他,把他当朋友,当知己。
因为自己和他一样,跟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就像黄四宝说的,很难想像那么美的声音,居然是从这么丑的人嘴里唱出来的。
后来胡金泉想做一个正常人,不想遭受别人的阳光。想摆脱“二胰子”这个标签,他假装强奸一个妇女,他坐牢后心里踏实了一点。
那个年代,人们对性取向的看法落后单一,没有人会理解一个跟世俗反着来的人,你一大男人还跳芭蕾本就不能忍。你还是个“二胰子”,那这样的人不是怪物,又是什么呢?
至此,我喜欢彩玲这个人物。为了艺术,她也努力追求过,多次报考相关艺术学院,但是那时候学院编制已满,不会再招收学生,毕竟70年代,大环境下对艺术的追求并不热衷。
整个行业都不景气。好些艺术团体靠国家拨款养活。
为了爱情,她也付出过。为了能有北京户口,花了三万多块钱,这笔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是她省吃俭用数年的钱。为了跟黄四宝回老家,她也不要了。
为了朋友,她也真心对待过。她对胡金泉的理解和宽慰,至少让胡金泉多了份支持和理解,有人愿意做他的知己,有人懂他。
假如胡金泉,黄四宝,王彩玲生活在今天,该有多好,她们的才华足以让她们过得好,到处都是机会和平台。只叹她们生不逢时。
但是,他们追求梦想,追求不甘平庸的生活方式,却很感染我们,原来,不管你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大龄女人,还是烧锅炉的工人,依然可以有小小才华,依然可以追求梦想。依然可以不甘平庸。
最后,彩玲的爱情没有了,梦想也没有实现,你以为,是不是感觉没有希望?
不是的,彩玲已经基本尽力了。她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没有老公,没有孩子,总得好好生活下去吧?
所以,她留在了北京,收养了一个唇腭裂的女儿。给她做了手术,电影里,她在天安门广场上逗女儿的场景,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希望在涌动:彩玲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她有女儿,我想,这部电影取名《立春》,是再好不过。
请尊重一个小人物的努力,没准,你也有过梦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