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抱怨”正名和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回归

文/宝木笑

一味地强调某一个方面,不管强调的内容如何,最终都会将人引入一种偏执的狂热中,其结果远非人们初始时想象的那样美好。近几年,这方面最有趣的现象之一莫过于对于“正能量”和“负能量”、“鸡汤”和“毒鸡汤”等概念的争论,经常被拿来游街示众的就是“抱怨”这个话题。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愤青时代”,特别是近些年关于“正能量”的某种强势的引导,“鸡汤”顺势满街乱飞,年轻人被“我的一个同学”、“我的一个邻居”、“我的一个闺蜜”等一大批“别人家的孩子”的励志故事激荡着青春,“抱怨”这种貌似充满着“负能量”的事情是难以拿到台面上来讨论的。很多人控诉“抱怨可耻”,很少人思考“抱怨为何”,社会乃至人生的悲哀并非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的选择问题,而是继续思考还是不再思考的思想问题。

似乎关于对“抱怨”的态度的结论已经预设好了,因此人们常常无暇去仔细推敲其中的细节,更不会从科学角度对此进行更深层的探索,而这正是盖伊•温奇博士的《抱怨的艺术》一书对我们最为可贵的一种启发。也许是文化的差异,这位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科普作家之一,一方面坚守着心理学博士的学术视角,另一方面结合着自己在心理咨询方面二十年的实践案例,抽丝剥茧般将我们早已“宣判”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正名”。当某个问题确实存在却不能以一个正常渠道表达的时候,《抱怨的艺术》的阅读过程是很有趣也很过瘾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整个的阅读体验是一个让人内心放松的过程:原来不止是自己在“抱怨”,原来“抱怨”本身也并非洪水猛兽,原来这样一个“抱怨”的自己并非大逆不道,原来即使是抱怨的生活也并未就如我们的舆论环境中所说的如同地狱一般。

要实现这样的“正名”,特别是要使读者在内心实现这样一种“长出一口气”的效果,单纯的“反式鸡汤”显然是肤浅而无效的,盖伊•温奇博士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抱怨的艺术》完全是学术分析和案例亲和式的。盖伊•温奇博士非常严肃地提出“抱怨”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人情绪问题,更不是什么“三观”是否够正的问题,抱怨问题是一个心理学分支——“抱怨心理学”,有着自己科学的定义。书中援引抱怨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克莱姆森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科瓦尔斯基的研究成果,这样定义“抱怨”:“无论主观与否,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继而引出了抱怨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更深层的社交功能,抱怨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而且非常管用,可以建立某种社交形象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展现自我,还能为我们提供对比,以便在各种情况下评估自己的形势。这实际上是在对抱怨进行一种全景式的展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抱怨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二维概念,而是一个拥有着各种属性的三维概念的时候,才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抱怨,同时认识自己。

令人感慨的是,这个认识抱怨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格外艰难的,而这种艰难往往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文化的差异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在盖伊•温奇博士看来,抱怨的社交功能带来的是抱怨的社会学属性,而这种属性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更严肃地对待我们的抱怨,令其更有效用,对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会有好处”,这和我们动辄将抱怨和“愤青”以及“不成熟”划等号的文化氛围显然是很不一样的。但即使是这样,在盖伊•温奇博士生活的美国,虽然舆论氛围不会扼杀这种抱怨的社会意义,但也不能阻挡鸡汤狂热裹挟着人们无法后退,这一点和我们的处境又极为相似。盖伊•温奇博士不无忧心地写道:“它(抱怨)正面临着严重的形象问题,成为人们眼中令人生厌的事物,可怕到近来的公众演讲已聚焦于如何显著减少抱怨——最好能令它完全消失,当然这不太可能。近年来,社区和宗教领袖们已经开始倡导大家节制抱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抱怨的艺术》对抱怨的正名显得极为必要,因为这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不抱怨并不会让我们更快乐,也不会让我们身边的人更快乐,在遭遇负面情感时不去表达,而是藏起来,绝对不是令心理健康的好办法。盖伊•温奇博士更是引述了“D 型人格”这一心理学概念作为佐证,这种人格的特点就是压抑情感,不表达,具有“D 型人格”的人一方面感受到大量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又无力表达出这种情绪,他们像闷葫芦似的把内心大量的不良情绪统统憋在肚子里,因此,他们不但更容易陷入抑郁,而且在面对相同基本风险因素的情况下,他们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D 型人格”的四倍。让人掩卷沉思的是,这种“D 型人格”的定义虽然来自大洋彼岸,我们却好像更为熟悉,仿佛在其中看到了我们的周围,甚至我们自己。

这种接受存在的事实,全面而温和地看待自我,其实已经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人本主义回归。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我们熟悉的几位大师——马斯洛、阿德勒、罗杰斯、罗洛・梅等共同开拓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术版图。正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通过强调性的重要性形成了生物决定论,行为主义者通过强调条件反射而形成了环境决定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华——个体心理学既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论证了还有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即人的“创造力量”,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心理学终于突破了机械科学论的藩篱和神秘主义的窠臼,将关注的眼光最终回归到人的本身。盖伊•温奇博士和他的《抱怨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将人们否定和苦恼的心理学话题变得亲切。

是的,我们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我们有着自己的光芒,也有着自己的弱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为关键的是,《抱怨的艺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回归在启示这样一个事实:弱点并非错误,我们可以积极完善自己,但没有必要更没有义务用改正错误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弱点,那不是“上进”和“逆袭”,而是一种偏执和无知。在这样的理念下,盖伊•温奇博士绝不会仅仅止步于挖掘抱怨背后的心理学意义,而是将他的心理咨询背景引入到书中,毕竟给出解决的方法才更加符合人本主义的内涵——帮助人认识自己并走向未来。在关于抱怨的话题范畴内,《抱怨的艺术》极为系统和极具可操作性的内容是不多见的。围绕着“有效抱怨”这一核心理念,盖伊•温奇博士几乎在手把手引导读者如何实现对自身有益的抱怨,从抱怨的时机、抱怨的对象、抱怨的内容、抱怨的方式、不同关系抱怨的法则等方面解剖式的写法,完全符合一位严谨心理学家的风格,这完全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抱怨实用操作手册”。

更为重要的是,盖伊•温奇博士的这种堪称系统的“抱怨指南”,其精神内核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目前最为流行和实用的回归方式——积极心理学疗法。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回归最新的成果是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和蓬勃发展,积极心理学在上世纪末兴起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本营——美国,它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传统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类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矫正方面,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就等于恢复了健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把关注重心放在了修复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上,甚至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也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对抱怨“谈虎色变”,因为抱怨意味着“三观不正”,意味着一种对自己是否“正常”的惶恐,而这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无疑是一种人为的枷锁。这正是盖伊•温奇博士在书中一直反复强调的,抱怨自身并未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大的危害,它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宣泄方式,反而是那种传统意识和外部压力下产生的压抑和焦虑会让人们蒙受更多的损失。

这无疑对于大洋此岸的我们是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题。如果说大洋对岸在这个问题上的“正名”心理学意义高于社会学,那么在此岸,也许情况正好相反。自从富士康事件将我们的心理危机现状推向风口浪尖之后,媒体上时不时还会冒出类似的个案,但这些所谓个案串联起来,不难勾勒出当下我们社会的浮躁和人们心理上渐渐沉重的“雾霾”。盖伊•温奇博士在书中曾提到过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性无助:很多人在发现自己不能控制沮丧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后,往往会陷入消极思维的漩涡中,他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丝毫不能改善他们的困境,他们相信任何想摆脱困境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没错,抱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上海人经常说的“不响”,大致意思就是明明我可以爆发,但我不会去触碰,明明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我不会挑明,表面上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但在心理学角度讲,这是一种人在“习得性无助”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连锁反应。

一个可怕的事实是:抱怨在我们的土壤里埋下的并非一颗心理学的种子,长出的东西却又一直毫无动静。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百姓来说,未来永远是一个不值得过于细化的东西,但至少《抱怨的艺术》给了我们另一种保护自我的可能,无论如何,人还是应该多爱自己一些。从这里升华,不难明白《抱怨的艺术》并非完全的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回归,更不是一本简单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它更涉及到我们将如何在一个注定不会让每个人满意的世界里平和地生长。在这个高度上,人类最精华的思想是相通的,就像盖伊•温奇博士在书中提到的“像禅师一样调节情感”,如果回望《抱怨的艺术》全书的思维脉络,我们会发现,那是一种在具体操作上的人本主义,在方法论层面的中庸调和,而在思想的更高处就充满着禅意了:抱怨本身无所谓正负和好坏,你不必犬儒,也无需愤青,无论是金刚怒目还是菩萨慈眉,内心始终能够平和健康那就刚刚好。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