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
【大义】
我所理解的智慧,其实就是生活。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必定懂得如何幸福的生活。而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又必定拥有超群的智慧。
当我们拥抱生活,怀着一颗敞开的、澄明的心,智慧便会在每一秒钟上开花。当我们厌弃生命,心中又满是抱怨与仇恨,智慧便会在每一秒钟上枯死。
细心的人,总是能从生活的琐事中,领悟宇宙的真谛。一花一净土,一叶一菩提。一尘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你看那车轮上的木条,彼此簇拥着聚集到一处,才用了中空的轴心,让车轴得以安插,让车辆得以驰骋。
你看那用陶土制成的器皿,有了中间的空虚,才可以得以使用。
你再看那开凿门窗建造的房屋,有了室内的空旷,才让人得以居住。
世人总是看重“有”,而轻视“无”。其实“有”带给了我们便利,而“无”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
【心读】
1.
老子是一个彻悟的智者。他的智慧看似玄妙,其实也是来源于他对生命本身的体悟。我们修行,不能脱离这个世界,一味地独坐枯禅。无论是道家还是佛法,讲的都不是一个空洞的形式,一些冰冷的概念,一堆深奥的理论。它们真正要教给我们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必须经由我们自己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义。
蒙田说:“我们学习只是让记忆装满,却让理解与意识空白。犹如鸟儿出去觅食,不尝一尝就衔了回来喂小鸟,我们的学究也从书本里搜集知识,只是挂在嘴边,然后吐出来不管被风吹往哪里。”这样的学习,只能掌握知识,却无法拥有智慧。我曾说,知识关乎头脑,智慧却关乎灵魂。老子的智慧,不是他每天玄思冥想的结果,而是他深入自己的生活,从细微处,去领悟,去践行。
2.
老子用“车轮”、“陶器”、“房屋”这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的事物来解释“有”和“无”的智慧。老子的“无”,不是彻底的没有,而是指一种虚空的状态。“无”是因为“有”才能存在的,它和“有”也从未真正分开过。就好像房屋,如果没有了外在的“有”,又何来中间的“无”?
但是,世人总是高看了“有”而无视的“无”,所以,老子才特意强调“无”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的周围,随处都有“无”的妙用。
绘画中的“无”,就是留白,是一种空间上的虚无感,但它带给人的却是无限的遐想。南宋马远的画作《独钓寒江图》,便是一例。全画只有一叶小舟,和小舟上一个垂钓的老翁。除了这些,你见不到江水,更见不到游鱼。但正是这种大片的留白,反而让人感觉到了江水的无边浩瀚和老翁的凄凉孤寂。这正是: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音乐中的“无”,就是休止,是一种时间上的间歇感,但它带给人的却是无尽的回味。这种感觉我想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所描绘的:“冷泉冰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那么,人生之中的“无”又是什么呢?我想,人生中的“无”,应当是一种无所顾虑的闲暇,它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自在与逍遥。
忙碌的我们是时候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闲暇的空白了,让宁静的心魂得以在其中苏醒和生长。 心变得安宁了,智慧也就产生了。正如索达吉堪布所说的那样:“浮躁的心只能认识浅显的事物。当心静下来之后,进入细微的状态,才可能触及深邃之理。”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