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之前没有看过十二怒汉,所以无从比较。但就这一部电影来说,还是十分精彩的。掐头去尾,这就是一个小剧场话剧,将十二个不同阶级背景的人安排到一个场景中,就法律与正义展开的跨阶级视角辩论。首先,8号陪审员的数字很有意思,8,在台球中8号球,即黑球,是最终决定成败的一枚,电影中,故事的开展也由8号陪审员的不同意见为契机,剧情的开展也是在他的不断辩证中推动,最后陪审结束,他亮出自己的身份,算是一个法制者角色与电影主题的呼应,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够有理有据死磕到底。当然,最后一幕是不是为了响应广电总局暂且不论。剧情的主要冲突就是8号陪审员与3号陪审员之间的意见不和,中间穿插了其他十位陪审自身的背景与时代烙印。从每个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历中,又反映了当今中国的几个切实问题:
1)为了孩子。这几乎是每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在强调的事,也是剧情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孩子,这是当代爸妈们最清晰的心灵写照,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织构成,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父为子纲再再正常不过,可是当代社会,特别是一孩政策下的子女,成为了爸爸妈妈唯一的希望,就像3号陪审员所怒吼的那样,如今已是“子为父纲”,特别是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或者说剧中强调的“富二代”,更是家里的皇帝公主。为了孩子,这个思想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性,虽然并不必然带来子女的骄纵,却也值得用来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2)本地居民与外来者。这个剧情设置上用了北京人与河南人的老梗。本地居民与外来者的故事不仅仅存于北京,世界上所有的大都市都在经历相似的情节。排斥、嫌弃,构建一个明显区别于自己的他者的形象,都是大都市保护本土资源形象的必然产物。当然,这个故事中另外一个侧面,外来者的发声,他们对于城市构建奉献的汗与泪,往往被主流媒体刻意忽略了。电影里用一个萌的出水的小胖具体化了河南人的形象,称谓中的他者有了血肉,会反驳,一直拼搏,还萌萌的很可爱,也算是提供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吧。
3)社会阶层矛盾。这个问题看起来好严肃好正经有没有,写下它我忍不住哈哈了一番,但的确,电影中的冲突也是不同社会阶层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视域之间的矛盾。8号陪审的检察官,3号陪审的出租车司机,两人在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前者有理有据在讲事实摆道理,而后者则不愿意去回应所谓证据,他的观点只是基于个人经验的粗浅判断,而且还认死理,认得理直气壮。这背后是两个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和视野的差异,也反映了“对事”、“对人”两种不同的思考逻辑。当然,最后韩童生的独白实在是触动人心,我也忍不住为之动容……
4)谁说干爹不能是真爱呢?这个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回到第三个问题上,当然电影里具体的情形我们不去讨论,请问,新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爱上一个才识、社会经验超越自己的大叔何罪之有。中国社会向上流动、屌丝逆袭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但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却是这样的故事永远只是少数,没有上一代人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打下来的积累,纯纯的屌丝想要逆袭真的是极少数个人意志的胜利了。所以很常见的,是一个国人要到三、四十岁才能成为社会砥柱,才能积累相当的资本。当然,现实中只为钱财的所谓“爱情”我并不欣赏。
5)国人的办事哲学。电影的起点是8号陪审员提出来“无罪”,这时其他陪审员的群像很有意思,特别是以3号陪审员为首的“哥几个”,他们不理解为何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耽误大家的时间”,为啥不能“早了事早回家”呢,哈哈。这种敷衍的行事作风实在很有体制特色,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象征性的“达成一致”以回避问题本身。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是12号陪审员,墙头草的典型,自己本身没啥看法,哪个观点占了上风就立马倒过去,可见群体观点对个人意见的影响力。
来说说电影,虽然说以上几个点留给我比较深的印象,电影本身的挖掘力度并不深刻,只是简单的罗列出来,缺乏了一点震撼力。12个演员,小空间飚群戏,表演本身很有张力,演员们的演技也无可挑剔,尤其是3号韩童生,一个底层出租车司机形象十分立体。台词很话剧化,彼此语言的配合没什么漏洞,音效也不多余,当第一声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之前只有彼此说话的声音(漏看了前十分钟),没有背景音,竟也不干涩。
最后的最后,借萌萌小胖的一句话点个题吧,中国幸亏没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