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一课中,叶老师以一支笔为例,带我们初窥“空性”这一深奥而重要的概念。
人看到的是笔,狗看到的却是咬棒,说明任何事物的“意义”并非固有,而是因人而异。这种“因缘而生、无固定自性”的特质,就是空性的核心。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支笔,也会随着时间腐烂、磨损、沾染指纹,甚至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和称呼。从这个视角看,连“笔”这个名词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同样地,我们的身体、思想、身份,每一刻也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理解这一点,对我的启发很大。它让我知道: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因此也没有什么是必须执着的。我们可以在行动中保持严谨,但在结果上不必僵化——这正是“严谨又不失弹性”的智慧。
叶老师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提醒:“三分钟不能改变他人,就选择沉默。”这背后也是空性的体现:我们不必执念于改变谁,不必在对错中争个高下,而是像水一样灵活,从容穿行于人事之间。水流不与石头硬碰,而是优雅地绕过,最终汇入广阔无边的大海。
认识空性,并不让人变得消极,反而让我们多了几分从容,少了许多执拗。这一刻的觉知,就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