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作者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初,屡考进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载的赏识,得补阌乡(在今河南省)尉。
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卢纶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诗解
⑴ 诗题又作《李端公》。李端:作者友人,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
⑵故关:故乡。衰草:冬草枯黄,故曰衰草。南朝梁沈约《岁暮悯衰草》诗:“悯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
⑶正:一作“自”。
⑷“路出”句:意为李端欲去的路伸向云天外,写其道路遥远漫长。
⑸少孤:少年丧父、丧母或父母双亡。早:一作“惯”。
⑹多难:多患难。《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
⑺泣:一作“泪”。
⑻“风尘”句:意为在动乱年代,不知后会何期。风尘:指社会动乱。
译文
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
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
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
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
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
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
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
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诗韵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抒写乱离中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抒发对身世飘零、时局动荡的感伤。
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
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
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
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
“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公众号